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佩荣《论语》心得·后生可畏(2)

(2006-12-08 16:48:14)

宗教家马丁·路德说过一段与教育有关的轶事,内容大致如下:一位小学老师每天穿着礼服上课,并且上课前,率先向学生鞠躬,行之多年,不免使人纳闷。终于朋友问他原因,他说:这些孩子将来都会成为社会各方面的领袖,带领我们走向更理想的世界,因此我从内心里对他们表示敬意。

我国谚语也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似乎是客观的事实,但是,我们因而就认同后生可畏的说法吗?这句话来自《论语》,值得稍作探讨。原文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这句话有两大关键:一是无法确知后生不如自己;二是无闻者不足畏。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首先,像颜渊这么好学的人,连孔子也承认他是语之而不惰者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在知识上每天都在进步,持之以恒自然通晓各种道理。在德行上亦然。孔子一再赞叹:贤哉回也。(《雍也》)认为只有颜渊在出处进退的掌握上,可以与自己并驾齐驱。如果颜渊多活几年,孔子就不必担心道统失传了。这样的弟子,是值得的。然而,三千弟子,也只有颜渊一人合乎此项条件。

其次,到了四、五十岁而无闻,就不足畏了。一般人把无闻解为没有声名,似乎值得商榷。因为孔子对于声名有三点看法:第一,声名可以由伪善而得,如色取仁而行违(《颜渊》);第二,君子应该心胸宽大,超越声名的诱惑,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三,声名应该建立在仁德上,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

由此可见,无闻者不足畏,并不是指没有声名的人不值得。在此,的意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一句中的。换言之,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不曾明白人生正途,当然是随波逐流、浪费生命了。这样的人,我们何必去畏他呢?

再举一例为证。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其中,圣人之言正是一般人的对象。如果我们得闻圣人之言,努力照着去做,择善固执,自可成就完美人格。

    字有敬畏、戒惕的意思。人生正途是所有的人共同参与竞赛的大道,怎能毫无所?但是,首先要认清正途何在,否则如歧路亡羊,虚耗一生。孔子所重者不是声名,而是实践工夫,因为果能如此,则后生可畏矣

             

——本文选自《傅佩荣<论语>心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下周末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