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道家 |
最近看了一些新闻,心中感觉颇有压力。中年人的自杀比率提高,有的还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其中两名自杀者我还认识,一位是某县教育局的副局长,半年前我去该县演讲时由他负责接待,有过一面之缘,显然我的演讲不够好,未能带给他活下去的勇气;另外一位是高雄中山大学副教授,读大学的时候我们一起参加过合唱团,三十年前就认识了。
生命的过程中,一定有高潮与低潮。面对低潮时,如何重新振作起来?我们很难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生命是一条河流,一路奔腾而下,不能只看到某一段是污浊还是清澈,就此判定生命的全貌,因为这一路下来的过程太复杂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增加一点回溯根源的能力。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什么河水这么清澈呢?因为它有活水源头。《庄子·徐无鬼》也提到类似的观念,原文的意思是:风吹过河面,太阳晒在河上,河水应该会慢慢地干涸,然而为什么不会干呢?因为它有源头,上游的水不断流下来。反之,如果切断源头,经风一吹、太阳一晒,河水很快就干涸了。源头即经典,是真正有内涵的智慧。学习老子的思想之后,听到“道”就不会感觉陌生和艰涩了。
“道”是一个勉强使用的词,表达宇宙万物的最初来源与最后根据,也是最根本的力量。人的生命到了最后,会不会消失于无形呢?如果人死后什么都没有,自杀就可能成为一种选择。
最近我看到一项调查,指出学习英语的“双峰现象”:城市学生分数特别好,乡村学生就比较差,形成了明显的落差。自杀也有一种“双峰现象”,最先进的国家和最落后的战乱地区,自杀率都特别高。后者我们还可以理解,因为战乱,人们离乡背井、妻离子散。他们既无能为力重建残破家园,在这样落后又连年战乱的地方,社会也没有什么法治观念,人命根本不值钱,所以容易轻生。但是,为什么先进国家也有很多人不想活呢?因为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什么是“重复而乏味”。譬如,每逢周末就去狂欢,第一次当然很开心,但不断重复后,光是想到就觉得乏味,最后仍旧是精疲力竭。如同古希腊神话的悲剧人物西西弗斯(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的故事一样,他星期一开始推石头上山,到了周末石头滚下来,然后下星期重新再来一次,不论怎么努力都没有任何进展,一切依旧。
如果外在没有改善,内在更不会有转机,除非能够开发出新的理解能力,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古圣先贤的聪明才智所留下的精华,但前提是必须具备一种能力,我们就是要设法培养这样的能力。学习《老子》、《庄子》或儒家的经典也一样,一旦有了接上源头的感觉,就不必担心人生一路发展下去到底结局如何,是必然灭亡,还是有如梦幻一般?了解先哲的思想,就可以给人生提供许多参考。
接下来是细说《老子》下篇,亦即《老子》第三十八至第八十一章。上篇称作《道篇》,有三大主轴。其一,“道”是什么,这是最难理解的。其二,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人的“知”带来各种欲望,亦即区分之“知”。有欲望就有争夺,各种“盗贼”纷纷出现,所以要设法避开灾难。其三,要达到启明境界的话,就要从“道”来看一切——一切终将归于平淡。
年轻时容易被外界迷惑,弄得天昏地暗,如同南宋诗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写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到了中年,心境已是不同:“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时,曾体验过其中意境:“客舟”就好像是在外面奔波劳累,有如客人在江上一样;江阔云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离群的雁鸣叫几声,彷佛召唤着西风。西风一来就感觉到生命的苍凉,如: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古时候很多文人的心得。到了老年时,尝遍各种滋味:“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从少年、中年老年,到晚年时:“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此时,人生也该谢幕离场了。
面对古人的感慨,今人只有接受、欣赏,并以此为警惕。这些古代诗人都绝顶聪明,才华之高当时难有人可与之抗衡。即使如此,他们也需要通过道家的智慧来体验人生。他们所描写的情境,需要亲身经历的时候才会明白,现在我们要设法做到不经历也能明白。人间许多事情不一定要靠经历,这正是学习的目的之一。靠着学习觉悟,才不致使老子泉下有憾。
在《老子》下篇中,亦即所谓《德经》部分,“圣人”一词出现的比例更高了,好像意在描写这位悟“道”的统治者如何施展他的心得,用以匡助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由之学会老子思想的具体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