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与人生·民族之爱与自然之爱

(2006-11-19 08:03:40)

 

  民族之爱

  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是法国队,以巴黎凯旋门为核心的几条街道挤满了50万人热烈庆祝法国首度夺魁。一时之间,法兰西民族热血沸腾,犹如拿破仑时代又将来临。但是,仔细看过球赛的人都知道,法国队能击退克罗地亚,是靠黑人杜朗独进二球;而最后胜过巴西的三球,则前两球是由移民后裔齐达内踢进的。因此,强调球队的合作精神是一回事,若想借题发挥,宣称法兰西人如何杰出,则是值得争议的另一回事。

  就在此时,德国传出风声,说两德合一之后,经济情况日趋困境,目前失业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希特勒执政前的德国了”。这句话好像在暗示: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恐怕欧洲又会出现恶魔,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德国应该已经“免疫”了,不可能再生这种狂人病。话虽如此,历史难道不会重演吗?换几个角色与场景,戏码却大同小异?

  扩大视野,观察世局,无数的冲突背后都可以找到民族的因素。在大同世界遥不可及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最近读到英国作家刘易士的《四种爱》,其中谈起四种爱国主义的区分,值得省思:

  首先,爱的是家乡,这是既自然又无害的感情。许多人有机会移民到发达国家,却总是犹豫不决,因为故乡的一切是与自己的生命经验融合混同的。譬如,我是所谓的“外省人第二代”,这种称呼除了用于竞选时的谋略之外,并无实质意义。我曾回去探望父母的故乡,想象父母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心中充满思慕与敬意。但是,等到午夜梦回时,我的潜意识所显示的却是绿岛、桃园、台北,以及在这块宝岛上亲切交往的同胞。如果这不是我的家乡,那么我难道连乡愁的自由都被剥夺了吗?

  其次,爱的是历史。这种感情侧重的是时间,恰好可以弥补家乡作为空间之不足。但是,历史传给我们的是像教科书一样,经过仔细筛选的。于是,光荣与伟绩受到夸大渲染,而荒诞与羞辱则被刻意淡化了。最近北爱尔兰的新教徒有所谓“橘色组织”,一定要在游行时经过天主教徒的住宅区,引起的仇恨与冲突在局外人看来十分无聊,但是当事的人群却严肃无比,好像在执行神圣的历史任务。一位老牧师坚信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刘易士大胆地质疑说:“书本上不是说,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认定自己本国的女人最美丽,男人最勇敢吗?”老牧师以坚定的语气回答说:“话是没错,但是只有我们英国人这样认定是正确的。”

  接着,爱的是种族。这是一种信仰,亦即认定只有自己这种“生物学上”的群体是卓越的品种,因而自视为高人一等。这种信仰通常是帝国主义遂行其殖民政策的依据。即使是美国这种“民族大熔炉”,也难免有三K党的存在。该党根本认为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是动物或野兽,可以任意欺压打杀。我们可以轻易想见,随着种族主义而来的必是仇恨与暴行。希特勒的教训还不能警惕世人吗?

  最后,爱的是理想国。心中先肯定一个美好的国家或民族,然后在明白越多真实的卑劣面貌之后,就越无法忍受,甚至想要遁世隐居。问题在于:地上的国家如何可能是完美的?一位希腊作家说得好:“人爱自己的城邦,不是因为它伟大,而是因为它是自己的。”这种观念可以与前述两种情操搭配,显示比较健康的民族之爱。

  以上四种观点其实无法各自孤立存在,它们以不同比例混融,随时会因为新的状况而调整比重。譬如,战争时或国际竞赛中,国家意识与民族情绪自然高涨;在平常日子里,则容易心平气和,以理性看待一切。上上之策仍是一个“恕”字,尊重别人的民族之爱,然后互相了解与学习,再推到互相欣赏的境界。排他性必须让位给兼容性,否则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怎能避免重演?

  超越人类层面,我们可以进而省思自然之爱。

  自然之爱

  我看到别人欣赏自然之美,常常觉得羡慕。自然本身是不是美的?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根据我在“探索频道”与“国家地理频道”所见的广泛介绍,自然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植物与动物;二是山川与海洋;三是天体与宇宙。以第一类而言,美丽与残酷是结伴同行的,光是食物链的观念就足以使人清醒,而不至于一厢情愿地颂扬生物世界的美与善。

  以第二类而言,人类长期追求经济繁荣,以致破坏自然生态,现在逐渐承受了恶果。单以气候为例,十年以来最常听见的抱怨是“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除了人类“自作孽”的部分,还有“天作孽”的部分,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等。我个人的幼年经验也使我不敢乐观。小时候,我住在海边灯塔,看到滔滔浪花,听到船难故事,尤其是在夜间遥望无际的大海时,只有敬畏恐惧之情,这大概接近所谓的“壮美”吧。但是自此对于高山大川、海洋湖泊等无以名状的景观,我只有保持距离了。

  至于第三类自然界,由于比较遥不可及,反而给人想象的空间。这时浮现脑海中的,除了像外星人与UFO(不明飞行物)之外,主要是:这样的宇宙“如何可能”碰巧存在?又怎么可能是“爆炸说”或“黑洞说”所描述的那么机械式?然后,如果接受神明的信念,又不禁要问:神造了这样的宇宙,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存在的时间与所占的空间,简直短暂渺小得难以想象,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而预备的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过于狂妄,不如说是有些愚昧。

  希腊悲剧作家说:“宇宙万物之中,没有比人的存在更值得惊讶的。”想不到两千多年以后,我们除了重复这句话以外,竟不能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与说明。

  经过这一番省思,可以再问的是: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然界?我的想法是:竞争、利用、保护、欣赏。这四个步骤可以先后相继也可以同时并存。

  首先,竞争以求自保。譬如,印度人奉老鼠为神明之一,专司旅行平安,于是大街小巷都是鼠辈,总数竞与印度人口相仿,达到九亿多只。但是,乡下农家却无法那么潇洒,因为老鼠吃掉了三分之二的收成。我看到各种捕杀老鼠的介绍时,知道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手段,本身无所谓善恶。如果人活不下去,万物之灵又代表了什么?

  其次,利用以求发展。联合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成就,不在调停国际争端,而在增加粮食。做法是: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验,一方面改良谷物的品质,同时设法了解在何地以种植何种谷物最为有效,结果大量增加了全世界的粮食产量。科技进步在这个领域是利多于弊的。

  第三,保护以求双赢。保护环境,包括野生植物、动物,以及山川海洋等,其目的是循环性的,亦即利他与利己相互为用。挑战在于:人类之中不可能意见一致,因此少数人的自私与短视,将持续伤害自然界。少数国家和地区为了经济发展,也不太可能遵循环保原则。这个世界上,只要少数人认为“反正自己一无所有,不如大家同归于尽”,那么自然界未来的前景就必然蒙上阴影。

  最后,欣赏以求雅趣。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张力,是无可避免的。如何使这种张力转化为健康的动力?意思是:当我苦于人间烦恼时,不妨借着欣赏自然,松弛与调节身心,感受随顺而思的趣味。李白说:“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将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与内心世界的灵明智慧配合起来,体验创新的意境与宁静的喜悦。

  不论我们面对的是植物与动物,还是山川与海洋,或者是天体与宇宙,都不能忘记“竞争、利用、保护、欣赏”这四种态度。只犹如此,才能使我们对自然的爱与欣赏可以恒久而有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