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人生 |
这句出自柏拉图的名言,原意是说:爱使人显示异常的言行,有如疯狂一般,但是这种疯狂却是神圣的,因为它使人洞识自身的原貌。我们且不直接说明此理,而先就一般人所了解的爱作一反省。
爱原是一种奥秘,是与生命互为表里的奥秘。没有体验就无法了解,尽管我们试着由多方面去认识各种类型的爱,但是这一切却不如自己亲自感受来得刻骨铭心。
如果人生的重要目的是在追求另一个半圆,然后经由婚姻达成理想,那么今天来愈多的离婚事件,是否表示“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离”的情形日益普遍呢?现代人心目中的爱,究竟是什么?
爱是难以界说的。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一个视域,形成一个圆,两个人相遇,要看两个圆有无交集合(如是否兴趣相近、志向相投),尤其要看两个圆心是否在对方的圆周之内。因此,真要去爱一个人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弄清楚自己的圆心何在,亦即这一生真正关怀的是什么。然后,才谈得上如何爱人。
若不先了解自我,则爱是盲目的,容易受到外在的风气与内在的欲望所支配。了解自我之后,还须使用语言作适当的表达。不过,语言这时容易受到误用,说出一些自己也不知所云,别人更是莫名其妙的话来。
譬如最近联合报副刊刊出一系列梁实秋先生的情书,就使人觉得尴尬。私人信函,尤其是涉及儿女私情的,是否一定要公诸于世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些青年连情书也不会写,借此机会见习一番,未尝不是好事。不过,我还是倾向于保守,觉得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宜弄得国人皆知,好像梁氏成了当代情圣,而韩氏成了一代佳人。其实,每一对认真的恋人都是相互成为情圣与佳人的。这是不能也不必比赛或竞选的。
为了强调两人之间的爱如何至高无上,竟把朋友说成“只不过是生活上的点缀”;为了推崇佳人的完美无缺,可以声称“你是我的神”。这些言辞只要不伤及第三者,谁也不能干涉。但是,现在被报纸的编辑当成宝贝珍品,借此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事实上,就我所接触到的朋友的意见,没有人不认为那是穷极无聊的做法。比较合理的补救办法,是请韩氏也公布她写给梁氏的情书,有来有注,以便大家知道全盘交往过程的真相,譬如:梁氏以韩氏为神,韩氏的回应呢?是愧不敢当,还是坦然承受?或者,也以梁氏为神,大家共效神仙之游?或者还是以梁氏为人间俗子,只配仰体神意?
这实在是疯狂的表现,但是却未必是神圣的。回到前面的话题,首先我们要说明柏拉图的意思。柏拉图认为,人在世间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因为它们变动不居。人希望求得真正的知识,而真正的对象必须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不能依赖感官作用,不能诉诸外在现象,也不能认同于群众的意见。为了追求真知,必须有一特殊心态。当一个人恋爱时,他就看轻一切现实世界,摆脱变迁的幻觉,追求永恒的理想。柏拉图强调,爱使人不断超升,由形体美升至心灵美,再升至理想美,然后所见宇宙万物无一不美,因为都被美点化了。
以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说:爱是一种结晶作用,把自己从小到大听见之完美人格通通凝聚到对方身上,简直要把对方看成神了。接着,往往陷入“我爱你,但是你爱我吗”之类的怀疑与不安。这时需要经过第二度结晶,把怀疑也包容进来,产生更深刻的了解。结晶过程使人领悟对方的真正面貌,同时帮助自己发现内在的理想自我。如此方可达成恋爱的主要目的:成己成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否定现实世界,如低估轻视朋友的价值以博取对方的好感,或者只停留在第一度结晶,承认对方是完美无缺的神,而不知对方也可能有魔鬼的一面,甚至未曾由此了解自己的理想自我,好像只要抛开世间一切,你我二人即可幸福无比似的,那么,这种表现显然只是一个过程,而未上至第二度结晶。这时所说所写的一切,将来自己看了听了都会哑然失笑,何况是刊在报纸上公诸天下呢?
人往往因为恐惧、需要、不安、依赖,才产生爱的愿望与冲动。这种爱是表面的,没有基础,这种爱的结束是指日可待的。真正的爱情可以由此开始,但是需要经过考验,经过洗炼,才能展示深度。爱是互相关怀,由两心相许而一同脱离孤独的世界,真正的爱是两个自我的视域融合在一起,甚至焦点互相重叠,而视域范围未必重复。两个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若由一方作神,主宰另一方,那是典型的主奴关系。也许有人喜欢变成爱的奴隶,但是那不足以认识自我,却反而成了丧失自我。虽然行为看似疯狂,却毫无任何神圣的意味。
一个人须先自爱,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去爱人,否则难免像是走在单行道上,只有付出,没有回馈,只有迎合,没有互动;爱终究只是梦幻一场。今人多半只是看到疯狂的一面,而未见及神圣的一面。也有人从头至尾迷迷糊糊,身不由己,连清醒的脑袋都无法保持,当然也就不必在乎爱是疯狂的还是神圣的了。
前一篇:赢的人生哲学·如何面对压力
后一篇:赢的人生哲学·性格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