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生活智慧·择善固执论

(2006-08-11 10:22:22)
分类: 儒家

择善的前提

 

若要择善,首先必须分辨善恶。但是,分辨的标准何在?如果标准是由社会人群、风俗习惯、法律规章所定,那么它显然是相对的。凡是外来的标准,都难免因时因地而改变。那么,内在的标准呢?行动者个人可以决定善恶吗?如果我们记得“善”的界说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就不能忽略个人以外的他人。因此,善恶显然也不能由个人自己去决定。由此看来,我们陷入两边为难的处境。儒家如何解决此一问题?

第一步,分辨善恶,方法有二:一是先天的,称为“良知”;二是后天的,称为“习知”。

何以人有良知?良知又有什么内容?关于前者,儒家是由人的“生理、心理、伦理”三重结构,去说明人的心对于父母的遭遇,会有“安不安”与“忍不忍”的反应(《论语·阳货篇》)。换言之,由于小孩子受父母养育,内心对父母自然感恩。这种“自然状态”不必去学或去教,所以称为“良知”。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孟子·尽心上》)至少就“爱亲”而言,可以视为良知的主要内容。

但是,“爱亲”只是心中的感受与趋向,若要付诸行动,实现出来,则需要学习。因此,光靠良知,就像光靠善意,做出来的方式与结果,可能令人不满。何况,人类社会是群体共存的,所有的行为规范都是渐次形成的,没有人可以光靠良知而成为善人的。

所以,儒家重视“习知”。以标榜良知的孟子为例,他竟然注意到“舜”的情形。舜原是深山野人,后来“闻一善言,见一善行”,靠着“闻见”,才促使内心自觉,引发丰富情感,“沛然莫之能御”(《孟子·尽心上》)。当然,舜原本就有“良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具体上如何实现良知的要求,则需要依赖后天的学习。

孔子向来强调“学习”的重要。学习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典籍(诗书礼乐易)与立身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之外,还须向老师请教。可以自己学习的,是一个社会既成的伦理规范;向老师请教的,则是个人特定的处境所要求的因应之道。因此,许多学生问仁、问孝、问知、问忠等等,而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我们美其名为“因材施教”,事实上,老师若不因材施教,哪里有资格称为老师?学生如果以“标准答案”为自己的指针,岂不等于承认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任何独特的生命了?

因此,若要择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为源头,以“习知”为开展,然后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体上如何择善。

 

择善的方法

 

择善必须考虑三项因素:(一)内心感受;(二)对方期望;(三)社会规范。既然“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那么自然要注意行动者自己、行动相关的对方,以及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

原则很清楚,具体情况却可能十分复杂。譬如,一个小孩想要实践孝道,以示对父母的感恩。父母期望他赚大钱。那么请问:小孩是否为了孝顺父母,满足他们的期望,而去抢劫?当然不能,因为抢劫是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小孩如果没有念过书,又不知法律,结果出此下策,成为罪犯,这时我们会认为他是坏公民,但不会认为他是坏儿子。“儿子”是专就“父母”而言的,只要父母认定他是好儿子,天下人皆无话可说,要说也只能说父母不知好歹,不会责怪儿子。但是,就社会而言,任何人都是公民,犯法就须坐牢,不管他是不是好儿子、好丈夫、好朋友等等。

上述例子说明了外在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群体的安定与和谐。但是,光靠遵守社会规范,而不顾父母的期望,则未必是好儿子。譬如,有些人移民美国之后,按照美国社会的规范,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去。这样的行为固然合法,但是却不符合父母的期望,当然不能说是好儿子了。《推手》这部电影对此有详细而深入的描写,可以说明择善时,需如何考虑相关对方之期望。

然而,单单注意外在规范与对方期望,仍有缺失之处。因为任何道德价值都有“主体性”,都会在行动主体的心灵世界产生一定的效应;换言之,行动必须与内心感受互相呼应,否则难免形成表里不一、形式主义,甚至演变成乡愿(表面媚俗而心中毫无理想的“好好先生”)。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述而篇》)因为人之大患在于虚伪,不诚无物,最后人格分裂。

孔子曾特别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若是一个人缺乏内心的真诚感受,礼乐对他又有何意义?一切都是在表演、作秀,只是浪费生命而已。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迁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那么,如果在考虑社会规范、对方期望与内心感受时,发现三者互相冲突,又该如何取舍?譬如,以抢劫表示孝心,当然不可为。对方的期望远超过自己内心的感受时,也不宜过度勉强。理由很简单:第一,社会规范往往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我们没有理由违背,为了小的善而犯了大的恶,以致伤害群体的和谐。第二,对方的期望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及彻底满足对方的期望,何况对方也可能因时、因地而改变期望,结果则是我们自己疲于奔命,甚至忽略了生命中其他方面的责任。第三,真正不可避免的是内心感受。“求其心安”之意在此。若不能忠于自己的良知,其他一切都是空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