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弟子、中华寿圣高柴

(2017-04-10 21:39:03)
标签:

历史

文化



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高东村,村中一片空地上,有座七层高的古塔傲然挺立。这座塔叫寿圣塔,是当地著名景观,有俗语道:“高柴塔,看十八(里)”。当地政府立碑说此塔是为纪念中华寿圣高柴而建,而这位寿圣高柴的故乡其实是在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的柴城。
高柴(前521年-前393年),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出生在齐国柴郡,即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前柴城村。周朝建立时曾封齐国上卿大将军高张于柴国,柴汶河亦由此而名。高柴就是高张的后代,而高柴的孙子高举,以祖父的名为姓,改名为柴举,从此后代以柴为姓。
高柴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太康县提供的资料表明,高柴活了129岁,被称为“寿圣”。
高柴从小机智果断,据曲阜编辑的《七十二贤小故事》记载,高柴六岁时,同小朋友在村中枣树下玩,小鸟啄掉一颗枣,两孩相争,高柴评判:“大让小,大孩子可用棍打或上树摘枣吃。”于是年龄小的孩子有了枣子吃。高柴七岁时,在柴汶河边玩耍,有小孩不慎落水,高柴跑回家抱个大葫芦跳进河里,救出了落水小孩。
高柴早年以孝闻名。母亲体虚多病,他经常上山为母亲采摘木耳和香菇,为母亲熬汤。高柴之孝在《孔子家语》中也有印证:“(母亲过世)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见齿”就是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柴为母亲服丧三年,未曾笑过。
相传高柴从小就有儒家仁爱之心。《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柴自从跟孔子学习,出入未尝越礼。来来往往,脚不会踩别人的影子,非常尊重他人。惊蛰后不再杀生,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花草树木。
在近二十岁时,高柴离开家乡,拜孔子为师学习。在孔子门下,高柴励志苦学,虚心求教,成为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
孔子很重视因人施教,他着重培养高柴的从政能力。他对高柴说:“你学习的目的,是走向仕途,学习的同时,你也要多想想如何为官从政,以免日后不能承担重任。”

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派高柴去做费邑宰,也就是费县的主官。孔子怕他不能胜任,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
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
后来,高柴随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鲁等国,在多国担任过官职。孔子推荐高柴在卫国担任刑狱官。高柴在刑狱官任上政绩出色,很受赏识。他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公元前484年前后,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要回到鲁国,一路乘坐高柴赠送的马车。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政变。高柴经过谨慎思考,认为自己不能介入他国内乱,于是决定逃回鲁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
当高柴逃到城门口的时候,城门紧闭,无法出城。一个守门士兵拉住他,告知某处城墙有缺口可逃,高柴说:“君子不逾。”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做翻墙这种事情。这个士兵又指点某处有洞口可钻,高柴摇头:“君子不隧。”意思是说君子不做从洞里爬行这种事情。最后这个士兵为他找了一间密室,让他逃过追杀,最终脱险。
临别,高柴问守门士兵:“你怎么会认得我?”士兵回答:“小人曾因犯法,被大人砍去一脚,所以认得大人。”高柴很吃惊:“今日危急,你正可报复我,为何反来帮我?”守门士兵道:“当初我见大人审理我的案子时,反复斟酌,想让我受轻一点的处罚。最后不得不判我时,我看到大人神色不忍而痛心,我知道大人是仁爱君子。我岂敢报怨?”
高柴回到鲁国,孔子听说这事后,对他既能维护法律尊严,又能以仁恕之心树立恩德的做法给予了表扬。

再后来,高柴去夏梁乡(今太康县高贤乡)躲避战乱,先办私塾,后开书院,传播儒学经典,弟子遍布陈、郑、宋、卫、蔡、楚、鲁、晋等国,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仰。
高柴被历代高姓族谱称为“忠孝双全、寿圣儒贤”。全国多个地方高姓人氏,都奉高柴为祖。
现在新泰市楼德镇的前柴城村,仍有汉朝柴县故城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