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妈祖先人林放
(2017-04-10 21:36:26)
标签:
历史文化 |
泰山之东,洙泗之源,新泰市南部与平邑、泗水交界处,有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小镇,名叫放城。放城因春秋时孔子的弟子,著名的礼学大师林放曾在此出生和生活过而得名,为历朝历代天下读书人所憧憬和向往。
据《山东通志》、《泰安府志》以及乾隆年间泰安知府颜希深的《林放故里考》等历史文献记载,位于现在放城镇中心且在夯土高台之上的放城小学就是当年的林放故里遗址,这里原有林放祠,唐时曾重修,元代以后又成为静林寺、静林禅院,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四时祭祀先贤林放,香火不断。至今,人们仍可以在林放祠的遗址上不断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陶器和瓦当残片。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商朝因劝谏纣王而被剖心而死的少师比干的第十二世孙。据《闽林开族千年谱》、《闽莆林族谱》记载,林放为东周大夫林云的第三子。林放有四个儿子:长子林汝,次子林满,第三子林鸿,第四子林沧。其中,第三子林鸿的儿子林皋,字伯闻,先仕东周,后任赵相,政绩显赫。林皋有九个儿子,都是十分贤达,有“十德之门”之称。所以,林皋被国人号为“九德之父”。林放在周敬王时为鲁国于陵大夫,死后葬于曲阜。
林放对“礼”颇有造诣,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问“礼”。
春秋时期,鲁国曲阜,杏坛之上,好学的众弟子们在听完孔子的教诲之后,照例要向老师提问。孔夫子曾反复向学生交待:学问,不只是学,而重在问。问的质量如何,也代表了学问成就的高低。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勤学好问”。
轮到林放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求老师给予解答。
他说:“老师,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你问的这个问题意义太重大了呀!”孔子对林放的提问很满意,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节俭;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颜渊去世后,孔子非常悲伤,哭得非常伤心,说;“咳,天老爷这是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这是要我的命呀!”跟着孔夫子的人道:你太伤心了。孔子道:“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孔子的学生想要很丰厚地埋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因为颜渊一生简朴,不求奢华,厚葬不符合颜渊的思想。但是学生们仍然很丰厚地埋葬了他。孔子无可奈何地说:“颜回呀,你看待我好像看待父亲,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般看待你。这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班同学干的呀。”
孔子对林放的回答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也非常具体。按照周礼,礼分吉、凶、军、宾、嘉五种,孔子仅举其最重要的吉礼和凶礼来“举一反三”,说明必要的礼节是需要的,但礼的本质不在于形式上的奢华,而在于是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真心诚意去做,关键是要有一颗“诚心”和“仁心”。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也就违背了“礼”的本质。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林放与孔子唯一的一次对话,被收在孔子的弟子们及后人整理的被称为中国的圣经《论语》“八佾(yi)”篇中。孔子的一句“大哉问”,使得林放被列入了七十二贤的行列之中,配享曲阜孔庙及全国各地文庙中被世代祭祀和缅怀。如果没有这次对话,林放可能永远淹没在历史的沧茫之中,无人知晓。
孔子似乎对这位聪慧好问的学生厚爱有加。在《论语》“八佾”篇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鲁国大夫季孙氏要去祭祀泰山,按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和诸候才有资格去泰山祭祀。当时,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想去泰山,被管仲以不具备条件而劝阻,一个诸侯国的大夫无论如何是没有资格去的,如果去,肯定是违背礼的规范的,后果会很严重。孔子很生气地质问他的学生冉有:“你在他那里做事,就不能阻止他做这件事吗?”。冉有对季孙氏的霸道作风非常了解,也许曾经小心地劝说过,但是无效,于是他如实回答说:“不能,我做不到。”孔子责备道:“哎呀,真是可悲啊,难道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意思很明显,如果林放在冉有的位置上,一定能够劝说季孙氏打消去泰山祭祀的想法的。但从此,孔子的“泰山不如林放”的圣人之言,使得人们把“泰山”与“林放”相提并论,甚至干脆就叫“泰山林放”了。
林放在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卒后葬于鲁国都城附近,今曲阜市林家村有“先贤长山候林子放墓”碑遗存。
林放(泰山附近)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因而受到后人的尊重和怀念,也深受历代儒家的赞扬和统治者的推崇。汉代文翁在所描绘孔子及孔门先贤的巨型画作《礼殿图》中,特为林放绘制了肖像。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赠林放为清河伯。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春,乾封县(治所在今泰安东南旧县)建林放祠于其故里放城集。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下诏书追封林放为长山侯,被尊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曲阜及各地孔庙中享受人们的祭祀。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廷修订祀典,诏林放移出孔庙,改祀其乡。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复祀林放于孔庙中。
几千年来,林放的后代生息繁衍,林氏家族遍布全国各地。除福建的“莆田林氏”外,河北、陕西、山东有“西河林氏”,广东、上海有“海南林氏”,姑苏、南京有“江浦林氏”,河南、湖北有“光州林氏”等。另外,台湾、港澳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东南亚各国均有林放后裔。特别是台湾的林氏是个大家庭,多是在唐朝以后,陆续由福建、江苏,广东、安徽等地迁居过去的。而迁于福建者则以莆田最多。从此,几乎所有的林氏家谱都毫无例外地把林放作为自己引以为傲的祖先而加以铭记。据《台湾府志》记载,台湾的不少学校、宗庙都供有比干第十二世孙林放的塑像,奉为先哲顶礼膜拜。
不但如此,许多地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及海外地区把林放与妈祖放在一起祭拜,有的地方如海南省文昌市的一座林氏宗祠中同时悬挂着林放书斋和妈祖庙的匾额。
海神妈祖原本姓林,出生在福建省莆田湄州湾的湄州岛上,是林放的后人晋安郡王林禄21世孙林愿之女,叫林默。据《莆林族谱》所载《天妃灵异记》所记,妈祖初生时,“室有异香,弥月不散”;出生后,“不轻言笑”;长大后。经异人指点,妈祖练就了一身本领,十几岁时即在当地名声大震。远近有疾病者来,施以药符,立即见效。妈祖还谙习水性,善观天象。每逢风暴来临,她便驾轻舟出海,只要有人高呼其名,她就会赶来救援,指引船只进港避风,甚至夜晚也不例外,人们认为是得到了“神女”的保佑。凡是得到过妈祖救护的人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妈祖便以航海者保护神的形象出现,自然地成为了劳动人民理想的化身。妈祖英年早逝后,人们不愿相信,认为她是“升天”了,并相信她会继续庇佑大家,便立妈祖庙四时祭祀,祈求她时时保佑。
关于妈祖保佑人们航海平安的故事传说,至今仍广泛地流传于海峡两岸、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渔民,一直奉妈祖为神灵,千年不变。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2500座妈祖庙中,台湾港澳及国外有1300多座,多于大陆。
林放与妈祖成了林氏家族中最引以为骄傲的两个重要人物,世代为人们所传扬和祭拜。
前一篇:礼圣高堂生
后一篇:孔子弟子、中华寿圣高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