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艺术里(组图)----细读香山饭店之一

标签:
义海摄影香山饭店 |
分类: 我的动态(My tidings) |
住在艺术里(组图)
----细读香山饭店之一
北京香山饭店,是由国际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现代化饭店。贝聿铭1979年初接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项工程。此前,中国政府曾邀请他设计十座大型现代化饭店,遭到了婉言拒绝。因为他
虽然我在新奥尔良时时曾住过很高档的酒店,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香山饭店。其实,住宾馆重要的似乎并不完全是它的档次,在我看来,是它的舒适度,它给你的某种不同于别的宾馆的那种感觉,甚至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再者,就是宾馆周边的环境。就这一点而言,这是其他很多宾馆都比不上的,因为香山饭店拥有香山。
来香山的前一天,女儿得知我要住香山饭店,很是羡慕,因为她非常喜欢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
香山饭店,的确是件艺术品,所以,我给这个系列取了名字:《住在艺术里》。是啊,艺术是用来欣赏的,艺术本不应该是实用的;但建筑艺术不一样,既可以用来欣赏,也可以用来居住。
园林与庭院的变奏
环境设计是凝固的音乐、有形的诗歌、立体的画卷。这个比喻用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是十分恰当的。在3万平方米的占地内,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展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北方民居与南方园林的典型气质融会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之中。虽然快三十年了,但是这座园林式建筑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现代美感,相反更加显示了它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它决不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相反,让你觉得,它更像“家”。
很奇特的是,从所有的客房都可以看到相应的庭院式花园。
香山饭店在设计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窗户。
两边的格窗非常中国化,是木头做的;中间的平板玻璃,可以反射附件的风景。所以,当你朝窗户里面
看时,你看到的实际上是身后的风景。
窗户的里面呢,则是中国传统的竹帘。
就是说:从房间里往外看,看到的是风景;从外面往里面看,看到的还是风景。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香山饭店室内外设计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在整体结构上,它恰到好处的运用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借助大自然风光,依山而建,随高就低,蜿蜒曲折又不拘一格。二至四层的五组楼群,由十一座庭园相分隔,自然散落,却又以曲折的连廊相沟通,互为呼应。精心营造的山石瀑布、池水、花草、树木、曲径与白墙青砖,清新淡雅的建筑,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连廊巧妙结合,融入整个香山的自然风景之中,显现出江南园林特有的雅韵风情。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香山饭店的自然优势是,它傍着香山而建。住在这里,眼前就是香山。
远山与近水,相得益彰。乐山,乐水,随意;或仁,或智,随缘。
而这水,更给这建筑带来灵性。
而这小径,更让你觉得你是在江南。
香山饭店在设计上不仅具有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将北方院落布局中的中轴线巧妙的融入其中。这条轴线从饭店的入口就已开始,穿过前庭、大堂和后花园,直抵在原址上重建的“曲水流觞”。
中庭是香山饭店的一大亮点。它的天顶是用玻璃做的,主要采用自然光。一来可以节省能源,
二来显得剔透。
中庭的天顶是很具贝聿铭风格的。我看过他的很多作品,都有类似这种设计。大家还记得贝聿铭先生
为卢浮宫扩建部分设计的那个玻璃金字塔吗?原来,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总有一些比较稳定的设计元素的。
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庭。
审美,需要一个角度。不是吗?
这种布局使香山饭店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院落:前庭是按广场设计的,处理手法较为简洁,饭店入口的“天地牌坊”与主楼之间宽阔平坦,除两只方圆形组合的柱灯外,几无任何建筑,也少有绿化,方便停放车辆和举办大型活动。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若干小庭院沟通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一方水池,一组假山和几株槟榔树,使前庭和后院有了连续性。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后勤供应区、客房区和游憩区。公共活动区以三区为主,加上一二区的一部分,其主体常春四合院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取得紧密、简捷的联系。后勤供应区(一区) 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道,联系方便。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曲折折,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一面敞开,所借之景为后花园,是香山饭店最诱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