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舒 婷 故 居----舒婷的故事(之三)

(2007-06-14 20:10:33)
分类: 我的随笔My essays
鼓浪屿上(义海摄影)
 舒 <wbr>婷 <wbr>故 <wbr>居----舒婷的故事(之三)

舒 婷 故 居

----舒婷的故事(之三)

 

 

那年年底,我应邀参加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华人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所以决定去,原因有四:一是厦门没有去过,特别是想借这个机会看看厦门大学;二是正值深冬,而要看厦门的特别之处,我想,应该在冬天去;三是一些海外的朋友这次要来,所以也是想去会会朋友;第四,恐怕是最主要的一点:舒婷在厦门,在鼓浪屿,可以借此机会看看她。

舒 <wbr>婷 <wbr>故 <wbr>居----舒婷的故事(之三)

冬日厦门大学校园(1)

舒 <wbr>婷 <wbr>故 <wbr>居----舒婷的故事(之三)

冬日厦门大学校园(2)

舒 <wbr>婷 <wbr>故 <wbr>居----舒婷的故事(之三)

冬日厦门大学校园(3)

 

 

 

 

跟舒婷相识是在80年代。20多年来,偶尔通信,或是电话、电子邮件问候,联系虽没有中断过,竟一直未得谋面。80年代初期,那是中国诗歌少有黄金时间;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狂热地爱着诗歌,写诗,发表诗歌,成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最崇高的内容;谁也不关心自己的生活状况如何,工作岗位怎样,只有诗写得好,就是“英雄”,就有人崇拜。

于是,舒婷、北岛、顾城他们便成了一种偶像;谁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名字,差不多就是无知;他们几个在哪本刊物发表了新作,用不了几天,大家全都知道。当时,舒婷刚出版了《双桅船》,并且获了全国诗歌奖。正在大学念书的我,便写信给她,向她“讨”一本诗集。没想到,几天后便收到了她寄来的诗集《双桅船》;于是,便结识了这位诗人。

能跟她一直保持着联系,最主要是因为我太“死心眼”,一直没有放弃过诗歌,或是写作,或是翻译,或是研究。也可以说,我能坚持不放弃诗歌,也跟我当初接触的一些诗人有关。他们给了我不少的鼓励和帮助。特别是“九叶诗人”陈敬容(《巴黎圣母院》的翻译者,以及安徒生童话较早的翻译者),她在我最困难的时期,给了我最大帮助。然而,我只是在她去世前3个月见过她一面。

这次到厦门,自然应该去见见舒婷。头一天在夏门大学住下后,我打电话给舒婷,告诉他我来开会,并且告诉他,我在厦门只呆一整天,后天就要随同一个从美国来的朋友去杭州。不巧的是,她第二天要开一整天的会,晚上要很晚才能回家。于是,我只能觉得遗憾,只能期待下一次。

第二天,正当我把拜访舒婷从自己的安排中取消掉的时候,我接到她的电话:她说,晚上不参加活动,要我晚上到她家去吃饭。于是,这天下午,我跟美国Millersville大学的常博士一起去鼓浪屿,因为他曾经在福建工作过,所以可以充当半个导游了。

我们刚上岛,就见一群导游围了上来,说是要带我们绕着岛走一圈,价格不高,10块钱“导”一次。巴掌大的鼓浪屿本不需要什么导游,但考虑到给人家挣钱的机会,我们还是同意了。

走到岛中央,我问那导游女孩,知不知道中华路在哪里。她说,知道,便接着问我,是不是要看舒婷故居,且告诉我,舒婷故居是在中华路XX号。一听“故居”,我便一愣?那女孩见我一愣,便连忙解释,说舒婷现在已经不住鼓浪屿了,已经搬到厦门那边去住了,所以,现在这里能看到的只是“舒婷故居”。

我在心里笑了:看来今天舒婷不是要在自己家请我吃饭,而是要到她“故居”里请我吃饭啊!

当然,我自己心里清楚,舒婷约我来的地方一定不是故居。

我对那女孩说,怎么是故居呢?舒婷今晚约我来吃饭的呀!那女孩用一种根本不当真的眼神看着我,把我的话当作我们一路上跟她开的许多玩笑当中的一个。当然,我没有不要对她做解释。

不久,我们把那个导游女孩打发走了,在海边闲逛了一气。约6点钟,我先送我的同学回厦门去,因为他晚上有朋友聚会,留下我一个人到“舒婷故居”去。

来到中华路XX号,天色已晚。里面是一座小楼,我想舒婷是住在楼上。敲门,无应答,只好在门前徘徊。约莫10分钟后,便见一纤弱女子进得院门,我想那应该是舒婷。她见我在门前徘徊,一口叫出我名字。她开了门,原来保姆在里间做饭,没有听见我的敲门声。

20世纪80年代“认识”,到21世纪才见上面,彼此自然感慨一番。不久,她丈夫仲义回来。仲义跟我也是神交已久的朋友。他做诗歌批评,每有新著,都不忘捎我一本。如今得见,自然也是感慨。

吃晚饭时,我把“舒婷故居”的事说给他们听,他们也都笑了。

大家笑完之后,舒婷给我讲了“故居”的掌故:舒婷因为诗歌而声名响遍全国,鼓浪屿也因此多了一分荣耀。许多旅游景区,都有名人故居点缀,使景区的文化积淀厚实了许多。而鼓浪屿除了有历史文化名人,还有一位活着的文化名人----舒婷。于是,旅游部门便拿舒婷做文章,竟把舒婷的住址标上了旅游地图。这个是灾难性的“举措”。要知道,在中国大凡读了高中的没有一个不知道“舒婷”这两个字的。于是,每逢节假日,来“瞻仰”舒婷的学生络绎不绝。舒婷本人招架不住,自不待言,她的邻居们更是苦不堪言。你想想,从早晨10点起,门前就聚满了游客,那是什么滋味!

于是,舒婷也采取了“举措”:一是向旅游部门抗议,让他们把旅游图改掉;二是“放话出去”,说舒婷已经从鼓浪屿搬到厦门那边去了。这两个举措很快起到了效果。于是,“业内人士”(我是指那些导游们)便渐渐形成了“共识”:舒婷不住中华路XX号了。

不住这里了,还可以成为旅游一景,于是,导游们纷纷像游客们介绍,中华路XX号是“舒婷故居”。既然是故居了,且又不卖门票,也就不好进去看了,游客们只好站在巷口,远远地看一眼那道铁栅门,行注目礼,目光里流露出向往……

晚饭后离开舒婷家已是9点半左右。这也是鼓浪屿上的居民们送客的通常时间,因为再晚一点,乘轮渡到厦门那边去就不方便了。反过来说,岛上的居民一般也因为轮渡的缘故得早早地回岛;同时,这也成为岛上居民推辞应酬的最好借口。

作为文人,舒婷赠我以书,我手头没有什么书好回赠,便送给她一条我在苏格兰,在彭斯的家乡买的一条羊毛围巾。愿这围巾能给她带来一丝那北方高原上的Red, Red, Rose的气息……

当轮渡快到厦门那边时,回望鼓浪屿,一座斑斓海水上的袖珍岛。想到岛上那“故居”,想起关于“故居”的故事,禁不住又笑了。

舒 <wbr>婷 <wbr>故 <wbr>居----舒婷的故事(之三)

鼓浪屿冬日黄昏的落日

 

本博客相关文章连接:

 

《舒婷的故事之一》

 

《舒婷的故事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