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非“神兽”校非“笼”

标签:
神兽归笼孝子贤孙 |
分类: 散文随笔 |
娃非“神兽”校非“笼”
傅志伟
不知从何时起,“神兽归笼”成为开学的代名词。“神兽”指向明确,指代在校学习的小学生。对于如此比喻,我始终难以理解,因为传统文化中,将人和禽兽类比充满了鄙视和厌恶,譬如禽兽不如、衣冠禽兽等。朋友向我解释,孩子幼时只会爬只会哭,抚养费用又高,网络上称作“四脚吞金兽”。长大些,“神兽”主要技能是气人,常常气得父母瞬间崩溃。由此看来,把孩子称为神兽,和一些人喊宠物狗为儿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孩子闹起情绪来充满兽性,说起原因,一位昔日同事归罪于“孝子贤孙”。那日,我到公园散步,偶遇带孙子玩耍的老同事。我们刚聊了几句,他的孙子无端发起脾气,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同事有些尴尬,自嘲由于过去的生育政策,他和亲家都是独子,两家合起来只有这一个孙辈,为了让孩子喜欢自己,多和自己住几天,双方比着向孩子争宠,孝子贤孙演变为老人“孝敬”儿子,儿子“孝敬”孙子。
记得我小时候,孩子们在学校怕老师,在家庭怕父母。比较起来,畏惧父母更多一些。那时候的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们也明白,老师不可以体罚学生,老子打儿子却天经地义。对于学校管不了的孩子,必杀技往往是叫家长。
神兽归笼的说法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就是家长手段用尽后,只能把孩子推给学校做终极管理。学校是一个集体,讲究纪律性。家长们希望通过教室这个“笼子”,限制“神兽”发威。其实,笼子是囚禁动物的器具,对于崇尚自由的生命毫无乐趣可言。在上学的时间段,幼儿园和小学校门口经常有孩子拒绝入内,他们撕心裂肺的哭闹,犹似禽兽抗拒入笼的挣扎,也间接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失败。
“神兽归笼”成为热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输的结果。家长们不妨反思,孩子为何敢于在家中无法无天,不能有效控制。学校也应该考虑增加孩子们的幸福感,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心向往之的乐园。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同样是家庭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方式千千万,不管怎样也不能忘记,孩子不是兽,学校不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