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王文英

标签:
传统创新 |
品味王文英《逍遥游系列·高士图》四条屏
近年来蘭堂王文英创作了两组水墨山水画系列,《家山梦忆系列》已由广东省漠阳书画院印制成精美的台历出版,受到书画界广泛的欢迎和好评。《逍遥游系列》业已完成,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得以品味。系列近百幅,此幅为四条屏《高士图》。
这幅作品,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都称得上是难得的上乘作品。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山水画,可以大致分成:山水、水墨和水墨山水画三类,各自强调了绘画的某一个方面,但是从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来说,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山水与水墨、水墨与山水已经很难分得开了。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被称为山水画的鼻祖,但是山间白云浮动,湖面微风浮水,这就是水墨的效果;唐代王维的画被称为水墨的鼻祖,但是他的每一幅画几乎都离不开山水。可是现在我们却真正看到了只有水墨而无山水的画,但这还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水墨山水画吗?
中国山水画的名家,无一不是将山水(包括花鸟)与水墨融为一体,虽然由于题材和题意的不同,孰多孰少,孰重孰轻有所侧重,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王文英这四条屏,其造景和经营位置极为巧妙,在狭长的画幅中,近景、中景似乎没有多大差别,原因就在于视点的选择,取其半山腰,扩宽视角度,其树木葱郁,溪流潺潺,房舍、石阶、清潭错落有致;远景层峦叠嶂,脱去精勾密皴,而付以写意笔法,散淡悠远。作品中最为精妙之笔,在于人物的勾斫,勾斫如同西画中的素描,是最见功力的,对象的轮廓、结构和姿态都在于勾斫的精准。现在我们见到的众多的水墨画由于勾斫精准的缺失,对象不知为何物,更无情趣可言。眼前的四条屏,人物在画中占据极小位置,但却是整幅画中的亮点、画眼。四组人物大小相近,从左向右,一、三略小,二、四略大,这正是视点确立的效果,人物虽小,却栩栩如生,传神、动情,左起我们可以“养神”、“问候”、“交流”、“垂钓”题名,情态如是。将这些散淡的人物安排在浓重的墨气淋漓之中,这种极大的反差所构成的空间感,与远景的淡墨挥洒所构成的云雾变幻的奇景相呼应,使整幅作品既表现出宏伟豪迈的气势,又具有温润柔和的情趣。这不正是对南北画风的整合吗?
王文英是地道的北方人,但是和她接触过的人,无论从言谈,还是从外表,完全像个江南女子。可以这样说,王文英具有北方人的精神和气度:坚韧、刻苦、大度;而她的言谈话语、待人接物又是轻声细语,温和情切。他的画正是她的这种性格、性情的表现。王文英追求画面的一种宏伟阔远、气势磅礴的感觉,画风具有,千沟万壑、结构严谨的气派;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又具有温柔的韵致,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水墨交融、淡然素雅的情趣。在构图上,她追求巍峨、深远的特征,采取了层峦叠嶂的空间处理,开创了全景式的山水构图风貌。画家从平视、俯视和仰视的不同角度来感受景物、树丛、峰峦、村舍、路径、人物等,由近及远、巧妙地安排,形成大山林立的雄伟气概。画面主次、疏密、虚实处理井然有序,使构图表现得充实而饱满,这完全是北派的气度。而同时我们又看到
这就是创新,创新不在虚无缥缈中,就在传统里。只有对传统的顶礼膜拜以及孜孜以求地学习和耕耘,创新才会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