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心灵的洗涤

(2015-01-21 08:26:27)
标签:

佛学

禅宗

禅诗

     一次心灵的洗涤

——读《印严绘画唐代禅诗百首》和《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

 

                       曹利华

 

    佛教━禅宗(汉族佛教)━诗性是国学中的精髓。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自西晋起在玄学的氛围中逐渐兴盛起来,它的世俗性决定了它往往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形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来感化人。同时由于中国化的佛教与儒家思想融合,它不像基督教那样劝导人们等待死后灵魂升天,而是注重精勤修养,重入世而非出世,重人道而非神道。因此在“空”的背面往往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空”的本身也包含着对现实丑的批判和否定。麦积山石窟中的北魏佛像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以洞擦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在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越、飘逸。禅学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禅学是美学的,随着禅学的发展,禅诗也必然应运而生。印严为我们展现的《印严绘画唐代禅诗百首》和《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两部著作给与我们较为全面而又丰富的诗性感悟,具有很强的禅宗美学特征。

    印严对从谂的《鱼鼓颂》四大由来造化工,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作了如下的解说:从谂(778—897),唐代著名禅师。幼年出家,后参师南泉普愿,历时20载,得证心法。晚年主持赵州观音院,大扬禅风,其玄言法语遍布天下,世称赵州从谂。享寿120岁,卒谥赐真际大师。佛教认为,“地水火风”这“四大”,是构成人身及宇宙万物的四种要素。寺庙里敲得“梆梆”作响,与钟鼓同为指挥僧人们起居作息的那个“鱼鼓”,也都是大自然造化的功用。“空”的妙用是无穷的。许多人也明白一些“空”的道理,但并没有彻底的体证这个“空”的实义。木鱼飞鱼鼓之所以敲得响,是因为“里头空”,人们能生活、工作、思考、判断、创造等,扣果“心”不“空”,这一切运动能行吗?“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无情无识的鱼鼓懂得“空”,有情有识的人反而不懂得“空”,连鱼鼓都不如,所以只好当“凡夫”了。但应知道“宫商”虽然调不同,而“有声”则是相同的;凡夫与圣人不同,但都是有“心”的,同为“四大造化”所成,彼此并无本质差别。这样深入浅出的解说几乎遍及两部著作 唐代禅诗中的首篇王梵志的我昔未生时》,以惊世骇俗的话质问苍天;寒山的《一住寒山》以描写悠闲自在的生活,展示其超凡脱俗,无念无欲的心境;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曲”、“幽”、“深”而至的别有洞天,将人们带入“悦”与“空”的禅境,令人惊叹、陶醉,流连于“常乐我净”的宗教境界;无可的《陨叶》以对落叶的礼赞饱含对生命的颂扬;慧忠的《松柏操》以高凛的节操,不惧强权,护守节气,心源不昏,等等等等。如宋代禅诗中的首篇王随的《临终偈》,以一位在世居士的临终偈语,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超脱。宋朝有诸多宰辅笃信佛教,除王随外还有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他们从佛教中吸取大乘佛教菩萨的无私奉献精神,一转而为宋儒之淑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济世利民。保暹的《书杭州西湖涉公堂》从西湖隐居生活中获得禅的清静,世俗的功名利禄都与他无缘。诗中连用三个与孤独有关的意象:孤舟、孤鹤、孤云,表现出禀性高洁、与世无争、同尘俗中人格格不入的形象,这一形象塑造实际上也是诗人保暹的自我写照;行肇的《泛若邪溪》是一首兴致盎然的泛溪记游诗,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饱含深情,若与溪水共语的陶然心境;怀古的《寺居寄简长》,诗僧往往将整个身心投向自然山水。在其诗中表现禅意时,不是用禅语,而是用寂静清淡的自然景物,对自然的讴歌形成空灵清雅的特征,写景以现佛理,咏物闪现禅意;智仁的《留题云门寺》,这首诗写得清雅妙曼,灵气意动,意境深远。寒钟夜满山句,是本诗的诗眼,亦指衲子(和尚)空灵禅心的芳香,等等等等。

    禅诗的美学思想,有两个思想来源是应该知道的:一是道安的“波若学”,二是慧远的“形尽神不灭”。道安的波若学是以印度的《般若经》为根据,偏重于对佛学教义的研究。它将整个宇宙分成“色”与“心”两部分,“色”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心”则是指主观的精神世界。般若学认为无论“色”或“心”都是虚幻不实的,是“空”的。他在《太智度论》中指出:“法”在佛教中泛指一切事物,在最高精神境界中,认为一切事物皆“空”是浅义,而肯定世间一切事物即同于寂灭的涅槃才是深义,也就是说人如果能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那么人就进入了最高的智慧境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它直接演化出美的创造和鉴赏的规律,阐明了人类世界(自然和社会)━精神世界━艺术世界之间的关系。他说:“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有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慧远一方面肯定了“”在“感物”中的作用,“情有会物之道”,“情”能“感物”、“会物”,生命才能得以存在和延续;如果“”不能感知天地的生命活力,对“”而无所感,那么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另一方面慧远又认为“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耽湎世乐不能自勉”,一味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和纵情享乐,那么“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人生就会陷入无边无尽的苦恼深渊。

    在当下如此浮华的现实,读到如此纯粹而又生动(诗配画)的两部禅诗,真是一次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