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与人品
——甄茂宏书法给我们的启示
曹利华
这次我们到巢湖探亲,由于小乔和甄茂宏是首师大书法专业班的同学,我们请他为我们联系了合肥的宾馆。其实甄茂宏也听过我的《中国传统美学》专业课,但之后我们就没有什么联系,此次师生见面也是很难得的机会。出于对书法的偏爱,我们聊得最多的自然是书法,之后我提出要看看他的作品,他却谦虚地说,自工作以来,书法都荒废了,几乎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但经我一再的要求,他从一大摞随意折叠的书法作品中抽取了若干张不同样式的作品,我一看,让我很吃惊,这不是很好的作品吗?回到宾馆,由于一天的劳累,我们很快就入睡了,但半夜我又醒了,满脑子都是白天看过的作品,乔何也被我吵醒了,我告诉她想改变第二天行程的想法:到甄茂宏家拍摄他的作品。小乔还告诉我,甄茂宏是省劳动模范,听后我更坚定了我的决定。等第二天清晨他开车来宾馆要送我们去目的地时,听到我们改变注意的决定,他连说,不值得,不值得......他执拗不过我,也只好服从了。到了他家里,我们拍摄了所需要的作品,并获得了所需要的资料,用了整整一个上午。
手头一份资料是这样介绍他的艺术经历的:
甄茂宏1975年9月出生,安徽长丰人。曾在北京总参某部队服役多年,并于2005年6月转业至合肥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韩书画联谊会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合肥市十大杰出青年。
甄茂宏同志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多年来练笔不辍,曾师从著名书法家张伯义、刘文华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又深得宫双华等诸名师指教,其书法主要取法于二王、米芾及明清诸家,书风追寻古意又紧随时代,格调清新雅逸,收放有致,作品曾多次参加军内外书法展,并获奖。
现就职于合肥市供水集团。
我们先欣赏他的两幅作品(图1、2)

图1 行书 刘禹锡《陋室铭》(局部

图2 行书《天高海阔》
我们可以用“正”而不“死”来概括甄茂宏的这两幅作品。所谓“正”而不“死”,如艺术简介中所说“主要取法于二王、米芾及明清诸家”也即在“二王”的基础上,尚需向前延伸,将“韵”与“意”相融,使“格调清新雅逸,收放有致”。当下书坛有一种倾向:或是死抱住“二王”不放,或是死盯明清一路,都想以快餐的方式进行书法创作,其结果,书法线条无质感,形似而无神韵。黄宾虹曾说:“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黄秋园先生也强调说:“有的人学书画一生,却毫无成就。其主要原因不外是‘人品’和‘悟性’。”不摆脱浮躁、名利,耐不住寂寞,怎么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创作呢?,“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艺概·书概》)这里透辟地指出了书法艺术展示着人的精神面貌问题。明代文徵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法在甄茂宏这里只是调剂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业余爱好”,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在事故面前,它可以冒着凛冽的寒风,脱去外套,钻到冰冷的水里强行关闭消防控制阀,他的团队个个冻得瑟瑟发抖,没有一个人退缩。回过头来再体会一下黄宾虹所说的“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
“丰”而不“乱”是甄茂宏书法的重要特点。笔墨丰富,书法才有味道,如同菜肴,不仅只有咸味,还要有酸甜苦辣鲜,所谓笔墨丰富,就是在笔墨中首先要以“唐法”为基础,然后要有“晋韵”、以致宋之后的“意”、“情”、“理”,甚至回归秦汉的古味。书法如果只有平面的线条组合,那只能是在汉字的范围内打转转,永远上升不到书法的层面。书法线条要有方圆变化、要有疏密互补、要有立体感、要有节奏、要有质感、要流畅等等等等。我们不能说甄茂宏的书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准,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他在向这方面努力。再看他的几幅作品。(图3、4、5、6、7)图3为大篆书法,结体颇有石鼓文的味道,朴茂浑古;图4小篆书法,稳健、匀称。图5汉碑《史晨碑》,古厚之气扑面而至。图6王羲之《何如帖》,行笔流便,雍容酣畅,这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与早期存有浓厚隶书笔意的作品很不相同。图7临颜真卿《祭侄稿》,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从甄茂宏所书写的碑帖来看,我们找到了“正”而不“死” 的根源,笔法的丰富,来源于对历代书法经典的吸收 。

图3大篆《德厚品高》图4小篆《千里始於足下》

图5临汉《史晨碑》选字

图6临王羲之《何如帖》 图7颜真卿《祭侄稿》(局部)
甄茂宏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化在书法上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不能不说与他的天分有关。他的天分由他的人品支撑,由他的兴趣、爱好扩展,他对书法的偏爱是由衷的。我们说艺术创作一定要有灵气,对书法来说也是如此,书法是由汉字演变而成,汉字是交流的工具,它可以不是艺术,人们可以理性地运用它,会写汉字,不一定会写书法。汉字要演变成书法,必须遵循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其中天分是不能低估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写汉字的人不能都会写书法,而当下进入误区的不在少数。我们从他临习和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历代经典的感知能力、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 ,不仅形似,尚有神韵 ,做到了 “灵”而不“野”。我们再欣赏他的以下几幅作品(图8、9、10、11),颇有米芾刚健端庄之中含婀娜流丽之态的味道,图8楷书方圆并用,挺拔劲健;图9、10行书,笔墨厚重、沉稳;图11草书,回旋曲折,苍润互补,充分体现了甄茂宏把握笔墨的灵气。

图8 楷书《上善若水》

图9 行书《虚怀若谷》

图10
行书《厚积薄发》

图11 行草韩愈诗《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释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甄茂宏的书法确实具有“正”、“丰”、“灵”的特点,基础很好,有潜在的发展前景。今后尚需注意使转的不流畅,如图10的“无”等。米芾之所以能达到千般风流、万种仪态,做到“八面具备”,就在于他有牢固和扎实的各类书体的基础。当下众多的书家由于缺乏楷书的基础,给行草、狂草者带来明显的缺憾。甄茂宏虽然注意到了,但“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也不可忽略。草书中需见点画流动的节奏,这是草书情感表达的特征。甄茂宏尚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弥补不足,我们期望数年后能见到更为成熟的作品面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