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時代脈動的晴雨表-讀台灣作家周嘯虹的散文集《迢遞歸鄉路》

(2014-09-14 07:16:52)
标签:

台湾

作家

周嘨虹

散文

曹教授: 接獲大函,真是太興奮了!近幾年因與志仁大哥意外失聯,以致亦無法向您問候與請教。不知志仁兄現仍居美國或在台灣?嘯虹已於2012年春辭世,附上文藝報兩則報導秉陳。去年社科院文學所舉辦的學術座談會發表了16篇論文,2012年中國作協那次座談會也有近20篇論文紀念故人,晚擬將這些學者名家的鴻文集册出版'其中包含您的大作,這自然需要獲得  您的同意。現呈上繁體字版,除懇請俯允所求外,並敬請校正,若有續語添註,則更是求之不得、感激之至!如進行順利,書預計於明年出版,屆時將奉呈。日前幸遇溫同學,竟能因此聯繫上您,我非常感激二位。急於秉告致多詞不達意'敬祈涵諒!
                                                       陳春華 鞠躬

時代脈動的晴雨表

-讀台灣作家周嘯虹的散文集《迢遞歸鄉路》    

 

◎曹利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一、偶然的收穫

    我不是說周嘯虹先生如托爾斯泰、巴爾札克那樣偉大,20世紀又出了幾個那樣的作家呢?時代不同了,文學的樣式多元了,特別是在物欲氾濫的今天,人們沈浸在經濟大潮之中,誰又願意花時間去閱讀那些用文字書寫而又不能帶來實際利益的文學作品呢?於是迎合人們興趣(不管什麼興趣)的東西大量出現了,現在不是有人喋喋不休地論證文藝的娛樂功能嗎?可是,殊不知感官是會疲勞的,疲勞之後又去追求什麼刺激呢?中國古人說“文以載道,外國古人說“寓教於樂,娛樂之後總要在精神上得到些什麼吧?這樣一個區別人和動物的基本特徵卻被有的從事文藝的人忘卻了。

 

    我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得到周先生的散文集的(還有小說集《逝水》)。2002年11月1日我去中國作協招待所看望離別55年的台灣表哥李志仁先生,碰巧趕上作協舉辦周先生作品研討會。在這之前我對周先生及其作品一無所知,心裡暗想:這是否又在炒作?但整個研討會毫無商業氣氛以及那種廉價的吹捧和抬高,而是充滿著真情、真切的交流和切磋,我想出版社在這裡也是賺不了什麼錢的。那麼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海峽兩岸的作家、理論家們齊聚一堂,用整整一天的時間,以飽滿的熱情來研討周先生的作品呢?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周先生出生於1932年,是江蘇揚州人,1949年隻身赴台,當了10年兵。1950年發表了第一篇文學作品,1954至55年間,在澎湖軍營與幾個文學愛好者自費出版了一本小書《澎島之歌》,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50年間,他創作了幾百萬字的作品,體裁包括散文、小說、戲劇等諸多形式。內容涉及幼年、青年、中年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脈絡。作品所反映的時代包括抗戰、民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後以及“他鄉亦故鄉的台灣的軍旅生活、國計民生和家庭趣事。作品跨度之大,內容之豐富,且又那樣的入情入理,生動感人,這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作家具有如此經久不衰的創作激情呢?我想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作家對中華這片熱土的始終不渝的赤忱之心。

 

    周先生散文的最大的特徵就是能做到“文以載道、“寓教於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達到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筆者對眼下作品的感性化傾向問題曾提出過這樣的批評:“當今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大眾文化娛樂越來越趨向感性化,這無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作為審美文化,特別是藝術創造者,如何將感性和理性統一起來,提高作品的精神價值,這是當前以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著重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審美無疑需要通過生動的感性形式,但是審美畢竟是一個中介環節,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具有高度理性思維的人,一個素質健全的人。如果我們在審美中只注意到感性的一面,而忽略了理性的昇華,甚至將審美降低到動物性的需求,那麼,審美不但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人特別是青少年誤入歧途,這樣的教訓實在太多了。(《中國文化報》2000年12月5日)

    作家的責任和良知是不能被泯滅的,這是作家永保青春的動力和源泉。

 

                            二、情繫故土

    時代脈搏的晴雨表,這似乎是一位偉人對一位文豪的評價。我之所以將其冠之於本文的標題,實在是我閱讀完這部著作之後的深深感觸。她引起我許多回憶和想像,使我感動,令我思考。

 

    我們這塊多災多難的華夏大地,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能有今天的復興昌盛,就是因為她養育了永遠熱愛她的子孫,他們雖然受盡萬般苦難,但始終堅信她總有出頭之日。五千年的興衰史,培育了這些勇敢、頑強、勤勞、樂觀的人民,儘管她們還有不少歷史和現代所留下的“劣根性,但他們始終在往前走!周先生提供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幅幅生動的歷史和現代的生活畫卷,傾注了作家紛繁複雜的傷情、悲情、喜情、溫情、熱情而凝聚的真情!“情動於中而行於言,這是作家的天職。

 

    《都門一別》,讀罷,禁不住潸然淚下,那種對故土難捨難分的傷感之情浸透紙背。開頭的第一句就是:“一九四八年農曆年底,離春節還有三天,我噙著眼淚離開了南京。他想“對南京做一次臨別的巡禮,“想去一趟中山陵。他先到了大行宮、新街口、夫子廟,再到白鷺洲走了一圈,回程到了明孝陵和中山陵,“過去,我坐在馬車上,總是閉著眼睛,細數那清脆的馬蹄聲,今天,我卻睜大著眼睛,貪婪地看著馬路兩邊的一切,房子、人,甚至於那熟悉的香菸攤子,我要把這些全部攝進我的腦子裡。看到了梅林的梅花,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梅花的氣節,比它的色香更可貴,試想,它盛開在嚴冬,不畏寒霜,不怕風雪,傲然獨立,這分精神,豈不是值得稱道。他到了中山陵,“進入陵墓,內心悵然,只好站在石階下,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禮,心裡想:我會再來瞻拜的。“我黯然地離開了,登上馬車時,我再度向中山陵敬禮。傷感之中透著一種不甘心,不罷休,一種離別的無奈和回歸的忠貞。這種傷感之情,往往產生在那種不願為而為之、必然而未能自由的景況中。社會動盪給人們帶來了痛苦而又培育了人們的勇氣!這種傷情還表現在《外婆》、《懷念母親》等這樣一些表達親情的作品中,這裡人性的色彩也非常濃烈。

 

    周先生由於在部隊生活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寫作也是從部隊開始,因此在台灣往往稱他為軍旅作家,大陸昆侖出版社出版他的著作,也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這本散文集所涉及的軍旅題材並不很多,主要集中在第二輯《逆旅浮生》。而在這一部分裡,大多也是寫在大陸軍旅遷移時的旅途生活,如《在徐家棚過年》,寫了部隊在撤離時的那種難捨難離之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借酒消愁,“大家淚眼相看,一任那淚水不斷地流下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車過長沙》,更是“在醉得不知人事的情況下,車子離開了長沙。《曲江觀影錄》雖然是人到了台灣,但是仍然是對大陸童年時觀看電影的回憶。《大福輪》還是寫從廣州乘坐大貨輪去台灣時的悲慘情景。真正寫台灣軍旅生活的只有少數幾篇:《五塊厝的懷想》是寫初到台灣時的軍營生活,除了寫難以忍受的軍事訓練外,最終還是落在了悲苦的相思上,“我像一片隨風飄滾的落葉,從南京、武漢到廣州,再從廣州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留在大陸的親人毫無音信,“東邊操場上有悠揚的絲竹聲和熱烈的掌聲,也未能消卻我無盡的鄉愁。《前哨小記》可以說是一篇寫得非常美的散文詩,看看那些小標題:“雨、“夕陽、“月夜、“瓶子路、“野菊、“吃黃魚、“豐收、“遙望,多美,多有詩意,但是首尾呼應的仍然是縈繞心頭的鄉思之情:“雨大了,茫茫一片,遮住了對岸的大陸,於是,大陸那一條長長的海岸線只留下一線影子,給人遐想,真的,雨天可以勾起人不少感懷,尤其,當你站在山頭的哨位,眼望著對岸迷迷茫茫的故鄉時,你該有什麼情感?“碰到有月色的晚上,又沒有風時,但見寒月當頭,對岸只留下一抹淡灰的影子;而第二天當朝陽升起,在明媚的陽光之下,我又可以痴痴地望著那日夜嚮往的大陸。“那種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悲苦情懷在漫長的歲月中內化為一種情結,她是一種痛苦,又是一種期盼,她讓人堅強地活在世上,堅信團圓的一天終將會到來,給人以巨大的生存力量!

 

悲苦之情,往往還給人以希望;悲痛之情,卻是一種無望的悲哀。這是一種無可挽回的損失,一種時代的悲劇。在他《遙念父親》的後記中寫了這樣一段話:寫這篇短文時並不知父親已不在人世了,他老人家於一九六七年‘文革初起時,即因被批鬥跳水自殺,當時才五十七歲,他的愛子終究未能和他見最後一面。大陸的動亂同樣波及到他的親人,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責難生育養育他的祖國,而是以更大的熱忱,期盼祖國的發展、變化,這是一種多麼寬厚而理性的情懷!在這本著作中,反映祖國改革開放的內容占了相當大的部分,投入了作者極大的熱情。

 

周先生在自序中有有這樣一段敘述:“十多年來,開始返鄉探親,我因老母在堂,每年都有一二次大陸之行,同時也把數十年魂牽夢縈的故國山河,盡可能遊遍,於是北到內蒙古的大草原,東到邊城的黑河、牡丹江,西至西安、洛陽,西南則到了成都;航行過大運河、長江三峽,步行下泰山後曾因腳腫了兩天成為笑柄;至於‘二分明月,十里春風的揚州、足與天堂比美的蘇杭,則是不憚百回遊。屈指數之,竟然已返鄉近三十次了。在散文卷的第五輯《神州屐痕》中竟選錄了28篇。足見其熱情之高,愛戀之深。其中有這樣兩篇《江南小吃》和《再談江南小吃》,寫的是改革開放10多年的變化:社會的變化和情感的變化。過去作者曾吃過“精細的江南小吃,改革開放初期,他滿懷希望想再次品嚐一下,但“遺憾和“可惜的是:吃到卻是“粗礪的食品。10年之後,當他再次品嚐到江南小吃時,使他大為驚嘆:“不光是改得快、改得好,而且價格“與‘小吃二字名實相符,不僅是“精細,而且是“精緻了。“精細者,工匠為之;“精緻者,藝術創造也。無怪乎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僅小吃一道,十年後再回顧,已足以讓人驚覺道:中國人這段時日的生活改變,可真是飛速!周先生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

 

                        三、耀眼的明珠

周先生在台灣生活了五十餘年,“早已分不清他鄉或故鄉。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從一個普通的士兵發展為一名多才多藝的著名作家,是台灣這塊土地培育了他,“我深深地愛著這塊土地,這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對我們這些大陸的人來說,“台灣是祖國的寶島,是一顆耀眼的明珠。但是,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長期的隔離使我們對她始終處於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狀態,我們思念那裡的親人、友人、知己,那裡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但這也只能是一種無奈的寄託。而周先生這部著作的出版、發行,猶如架起了一座溝通兩岸交流的橋樑,實在是功不可沒。通過這部作品,使我們如實地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台灣,感受到那裡的秀美山川、淳樸民風,猶如身臨其境。

 

在這部著作中有三輯寫的是這方面的內容。《寶島行腳》主要寫的是台灣的觀光景點,共20篇,篇篇都如詩如畫,美不勝收。月夜,小船飄盪在曾文水庫的水面上,跳躍的魚兒劃破平靜的夜空,朦朦朧朧恰似仙境。吃著剛從水庫中撈起的活魚,品嚐著葡萄釀製的美酒,又“完完全全投入了人世。“原來,仙境和人境只是隔著一層,我們在人境享受生活,現在到仙境來享受心靈,可惜的是:現代人世間的仙境太少,而且除非是敞開心扉,否則,根本就找不到仙境。“佛光山是台灣的佛教勝地,由於多樹、多花,經過一夜的浸潤,清晨的微風都是甜的,走進大雄寶殿,兩排僧侶,齊聲梵唱,木魚和鐘,挺有節奏地敲擊著,真的是暮鼓晨鐘,面對此境,只覺萬緣俱寂,“這裡實在是淨化心靈的好去處。杉林溪的霧,像清煙,又像飛絮,從谷底緩慢升騰,漸漸蓋住了山頭,“讓人晚如置身於迷濛的仙境。社頂公園有濃濃的原始風味,保存了最好的自然生態,“人到了這裡來,他可能發現自己不過滄海之一粟,碌碌競爭,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從竹山到鹿谷,看到的是一個青翠的山谷、美麗的竹林和茶園,“住在這裡的人實在是很有福氣。知本溫泉的水,台灣第一,清冽,沒有硫磺味。鹿港,一個古老的市鎮,古樸、寧謐和純真。梨山盛產水果:梨、蘋果、水蜜桃。西嶼又名漁翁島,是“澎湖八景之一。桶盤嶼是澎湖六十四島之一,可以透過防水玻璃,透視海底的珊瑚礁、海藻等。谷關賞月,別有一番滋味。大溪落日,更有迷人景象。台灣的美景,真是數不勝數。在這裡傾注了作家全部的愛和熱情,他不僅用眼睛去欣賞,而且用心靈去體驗,用頭腦去思考。這樣自然的景物就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從藝術的層面又上升到詩(藝術的哲學)的高度。因此讀周先生的散文,就不僅僅是愉悅了情感,而且是提高了心志,感悟到了生活的樂趣。

 

如果說《寶島行腳》主要是寫景寓情的話,那麼《閑情偶拾》則是借景抒情了;前者以景為主,後者以人為主。《三春花事》,三月是春花盛開的季節,作者借杜鵑、櫻花、桃花、牡丹來抒發情感;借杜鵑,“深切懷念故鄉;借櫻花,讚美現代日本人民的“民族精神;借桃花,抒發“花紅似火的氣概;借牡丹,盛贊滄桑巨變、“仍然蓬勃生長的精神!《喜雨》,作者以“夏雨如珠的心情,“希望天外的烏雲,挾帶著雨水沛然而來。並對由於“人類的貪婪、腐化、無知所造成的“天災,表現了極大的關切和憤怒。《兩隻鴿子》表達了同樣的主題:保護自然。描述了一家人如何對朋友送的一對肉鴿從“宰的生動過程,以小見大,頗為真切。《綠窗前》、《陽台上的綠意》都是讚美生命的力量。《晨光》是寫晨練中的人們,特別是一位七十歲以上、有著“一雙纖細的的小腳的老太太和“一位兩手扶著柺杖、雙腳萎縮的小兒麻痺症患者鍛鍊時的情景,十分感人。在這裡作者把眼光從自然轉向了社會,表現出對國計民生的極大關注,這是一位作家應有的責任和胸襟,作者也正是從這裡獲得了無窮的精神財富。

 

《塵緣俗事》主要寫的是家庭生活中的親情和愛情。這裡我想到了一位教育家的一段話,他說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的父母、同志、朋友,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愛自己的情人或妻子。非性愛的範圍愈廣,性愛就愈高尚。我想作者的愛情是屬於這一類的。一說到愛情,就不能不想到本書的編者、愛妻陳春華女士。她本身就是台灣一位頗有名望的編輯,編選這樣的作品,既是她的擅長又是她的摯愛。這部著作(還有一本小說集)正是陳春華女士從作者、丈夫幾百萬字的作品中精心篩選和編織起來的,滲透著她的心血和創造,因此,這部著作能成為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不能不記上她的功勞,稱她(作品)為愛情的結晶並不為過。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說過這樣的話:“愛情裡確實有一種崇高的品質,因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美的心靈,要求以生動活潑、勇敢和犧牲的精神和另一個人達到統一。對一個作家來說,愛情的痛苦和甜蜜都是創作靈感的添加劑。在作者這裡,更多的是甜蜜。《機車與我》是寫妻子要求教騎腳踏車(即自行車)的生活小事,但是作者通過對教的努力和學的不會矛盾的細節描述,展示了一幅猶如青年戀人般的生動畫卷。在著作的其他部分裡,愛情生活的流露,也是隨處可見。《君子不遠庖廚》是寫妻子疼愛丈夫,不願他下廚房;而丈夫又關愛妻子,爭著下廚房。真正是證實了黑格爾的另一句話:“由於忘我,愛情的主體不是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時也只有在另一個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作者在許多遊記中都用了我們這個概念,而這個“我們,往往只有妻子和自己,我想這是因為怕讀者看到“我們過份親密而故意這樣寫的吧!在作品中,我們看到有時是夫唱婦隨,有時是婦唱夫隨,有時又共同合唱,這種夫妻關係真稱得上是天作之合。他們對孩子的關愛,也和當下許多家庭一樣,費盡了心血,在這作品中也有不少生動的描寫。我們透過作者的家庭,看到台灣一般家庭的親情關係,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狀態。有關台灣的民情民風,作者也用了不少的篇目:《市場內》,對那些攤主的描寫,有“神乎其技的一刀切的中年太太,有“一絲不苟的油雞攤女主人,有賣非常鮮美滷牛肉而要“定量供應的六十歲老太太,等等。這些賣主都懂得誠信為本,他們熱情、樸實,“在傳統的市場內,我們充分體會出‘人性的一面。《台灣的夜市》、《從南到北吃小攤》使我們目睹了熱鬧非凡、價廉物美的市場景象。

台灣,正如作者所言:“她真的是山明水秀,民風淳樸。

 

                        

四、親切而流暢的表達

讀周先生的作品,總給人以親切感。我想,這除了作品本身內容的豐富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的視角和作品表達的方式。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三點:

 

1、平民化傾向。當今的許多作品,多在表現高樓大廈中的勾心鬥角、豪華住宅裡的豔情逸事、燈紅酒綠下的情色交易,這一類作品多給人以感官刺激,很少能引起精神共鳴,看多了不僅厭倦,而且厭煩。看周先生的作品,如同看北京湖同裡的故事和上海弄堂裡發生的事。這些事就在身邊和自己身上,親切、動人。同時周先生散文的特點,不是以抒情為主,而是在敘事過程中,關鍵處,畫龍點睛似的抒情達意,毫無矯揉造作之感,這在我以上的引述中看得很清楚。這非常符合一般人的欣賞趣味。這和作者的視角、心態有關。如果你想嘩眾取寵,眼睛向上,毫不關注百姓的冷暖,那麼,你的作品同樣會和群眾拉開距離。你不愛民眾,民眾怎麼會愛你呢?這叫做情感的等價交換。

 

2、傳統文化的積澱。無論周先生哪一類的散文中,都傳承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氣質特徵。其一是文風,古人說“文如其人,這個“人是指傳統的中國人,文風具有中國人的特質,這個特質,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和字,具體來說就是:含蓄而不晦澀,大氣而不狂野,直白而不張揚。周先生的散文就有“含蓄、“大氣、“直白的氣質特點。其二是將傳統的詩文、典故、傳說、故事等,有機地融入其中,既豐富了內容,又增加了傳統文化的氣韻。因此,讀周先生的散文,總感到是中國風味,中國氣派,很親切,很感人。

 

3、質樸流暢的表達。語言非常質樸,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質,二是“樸。“質者,用語精練,辭必達意;“樸者,樸實無華,沒有生詞拗語。表達十分流暢,猶如行雲流水,能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方面取決於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思路的通達。周先生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歷和勤奮的實踐,使他在表達上達到了游刃有餘的境界。

感謝周嘯虹先生給我們帶來的豐厚的精神食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临王铎书法
后一篇:心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