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而不“狂”——评王友智草书《离骚》及其研讨会

(2013-07-20 14:10:27)
标签:

王友智

草书

狂草

研讨会

草而不“狂”

——评王友智草书《离骚》及其研讨会  草而不“狂”——评王友智草书《离骚》及其研讨会
             1          王友智草书《离骚》(局部)

展览现场的展板上写着“王友智狂草离骚作品展”(图1。主持人熊灿亭在开场白中也说,书家“一直想把自己的草书给中国书法的评论界看,是不是狂草,是不是达到了草书的这样一个层面。”这次参加研讨会的是当下书法评论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周俊杰、胡传海、斯舜威、朱以撒、蔡树农、兰干武、姜寿田、马相武、朱中原、黄君、余德全等),如何负责任地回答书家提出的问题,是每一个书法评论者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面对的是一位老者,一位77岁高龄而在书法上又达到了相当水平的书家,此次展出中他的105幅草书“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可见其书写娴熟的程度,王友智的草书在当今书坛确实是屈指可数的。主持人将优秀草书概括为:理通、力遒、形美、韵胜、情浓五大特点,用在评价王友智的草书上是恰当的。但是要回答书家的问题:是否是狂草?这就不是这五大特点所能概括的了。

我之所以看好这次研讨会,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一味吹捧的习气,它的最大不同点,就是虚夸淡了、媚俗少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而这种不同意见又不是生硬地否定,而是实事求是、入情入理地分析、梳理,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础上点出问题所在。研讨,研讨,就是要研究、讨论,是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这次研讨会确实在书法批评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表现出书法理论的理性复归。

要回答王友智先生提出的这幅《离骚》作品是不是“狂草”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草书与狂草之间并没有严格、明确的界限,如同年龄的增长与人的成熟没有严格、明确的界限一样,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可以将王友智的草书概括为三个特点:笔法稳健,结体遒劲,墨法浓重。这些特点似乎是汉以及汉之前书法的特征,胡传海先生在分析中说,王友智的草书《离骚》“粗线条显得比较浑厚,好像带有章草的味道”,“王先生的篆书也写得相当不错,线条的质感很好”,“楚文化是富有想象力的文化,多变、奇诡,这是楚文化的一个特点”。很明显,王先生的草书是建立在秦篆(包括之后的章草)和汉碑的基础上的,如斯舜威所说的具有“古意”,又如朱中原所言“他的作品追求大的气势,气势特别宏大,这又是中原书风的一个典型表现”。其实,王友智先生草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就这样发展下去,书法的前景也是可观的。但是先生并不以此满足,所以提出了这个问题。

朱以撒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肯定了先生“对书法一往情深,持抱不放”的精神,接着在分析草书《离骚》时,却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如果说狂草,那个长卷《将进酒》,恐怕写得比《离骚》更好,因为变化比较大,有粗有细,浓淡的变化大,线条的速度是变奏的,有快也有慢,有轻也有重,它是不断变化的。但《离骚》总的感觉速度就比较均匀了,虽然是草书,但整个速度比较均匀,缺乏跌宕感,缺乏轻重的比例,反而不如长卷写得更动人了。”那么,这里缺少的是什么呢?

笔法稳健的另一面是“妍美”, 结体遒劲的另一面是俊秀”, 墨法浓重的另一面是五色”,而这一些特征是在书法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才显现出来的,即“二王”所处的魏晋时期草书才有的。汉代之前的书法,如甲骨文、金文、篆书,由于书法线条还没有演变成点、横、竖、撇、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候的写字只是画字,没有提、按、顿、挫。到了汉代,出现了隶书,文字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称之为“近代文字”(相对于古文字),线条演变成了点、横、竖、撇、捺,汉字的结构才真正形成了。之后进入到魏晋时期,汉字就进入了艺术化时期(当然也有实用意义),因此就出现以“二王”为代表的、并影响着历代书法发展的魏晋书风。之后出现的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掌握“二王”书法的特质很重要,它是狂草发展的基石。因为此时的书法线条不仅仅有组字的功能,而更多的是美化的功能。此时的笔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平面运动,发展为立体运动,即提、按的出现,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枯润等有规律、有节奏地变化,对汉字的组成并不一定具有功利性(汉字线条的粗细、长短等的变化并不影响汉字的对错),但是它所形成韵律感、“跌宕感”却具有审美性。白熙同样创作了一幅屈原的草书作品《九歌》(图2),从笔法的角度来看,更具有狂草的特征,我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势”在必行》(《美学与书法经典探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6出版第175页),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九势》中的‘转笔’用在这里很是恰当,我们想见书家作书时的状态:笔毫左右转动运行,在点画中,连续又停顿,断连间似分非分,浑然天成。笔毫的停顿与连续,在笔毫左右圆转中实现,故称‘左右回顾’,不使‘节目孤露’。”白熙的草书是建立在清劲挺拔的魏楷(图3和晋唐融合的行楷书(图4的基础上的,因此笔法多样,线条多变,“跌宕感”强,更符合狂草笔法的需要。

草而不“狂”——评王友智草书《离骚》及其研讨会
                      2    白熙   草书《屈原<</SPAN>九歌>

                 草而不“狂”——评王友智草书《离骚》及其研讨会  

                3  白熙  魏楷《不知无论》  

 

     草而不“狂”——评王友智草书《离骚》及其研讨会
                      4     白熙   行楷横幅

 

姜寿田对王友智先生草书的肯定和建议带有普遍的意义。他说:

 

大家都谈到了草书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联,也是中国书法写意性的最高境界。应该说,在书法史上真正达到草书高峰的书法家确实屈指可数,甚至说几百年出不了一个草书大师,甚至一个时代有时候就是一个空白,由此也说明了草书的难度和在书法史上的高度。

 

王先生的作品气盛,这是草书中一种很高的要求,实际上它是一种势的表现。势是什么?势就是旺盛的生命,蓬勃朝阳的生命力,这对草书应该是第一位的要求。再一个就是他的章法是非常自由的,就是说由于势的灌注,势的流畅,自然就导致章法的自由。他没有非常刻意的东西,是非常自然的。再就是结构上也没有一种刻意造作的东西,任笔为体的东西。

 

王先生以后的草书,比如说去尝试一些幅度比较小的,向草书巨制冲杀的同时,也尝试一些篇幅小的创作。因为在那种创作当中,可能线条的表现、墨韵的驾驭,更会发挥出一种激情四溢的合作。因为大的东西,有的时候朝向一种情感的长时期的作用,可能是一种机械式的,但短的东西可能会出一些精品,在笔墨、线条上,可能会有一种新的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