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2013-05-14 07:51:11)
标签:

展览

创作

点击名家之五:

           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

 ——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曹利华

   

《书法导报》用了两期的篇幅刊登了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的长文(3013.5.18),宣称“当代书法早已进入‘展览厅时代’”,并说:

“当代书法早已进入“展览厅时代”之时,恐怕没有人会忽视书法展览厅对书法的巨在大传播功能以及必然会带来的反作用。而这样的双刃剑式的正反作用,恰恰又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愿选择的。参加书法家协会,投稿参加展览,或举办个人展览,以证明自己的艺术才华,这些都不是别人逼着你做的,而是自己心甘情愿的,甚至是主动追求、不惜时间精力代价去选择的。”

还说:

“全国书法展览‘时风’、‘流行的现象几十年不消歇,其实已足可被看成作为‘展览研究的重要事实依据——没有展览,何来‘流行?不为展览,又何须‘跟风?这是典型的以展览去反制创作的例子。……一个书法家最简单的选择,即是跟风。……跟风者,跟展览之风也;流行着,流展览之行也,如此岂有他哉?”

如何看待全国书法展览的“时风”、“流行”现象,在刊发陈振濂这篇文章的两期《书法导报》上都有尖锐的批评文章,前一期葛复昌的《理性的引导》中指出:

尤其是书法展览能够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所以,展览本身已经发出了可能变为名利场的危险信号。最值得焦虑的是,近几年,创作型展览最初的那种对书法艺术的正面推动力已大不如前。物极必反、极盛而衰的规律已经给展览本身发出了警告。

后一期蔡显良的《当代人文语境下高等书法教育的转向与思考》中指出: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哲学的进入,时尚文化的昌炽,传统的价值观失去了原有的支配性,什么偶像权威等纷纷失去威严与光环,以新奇、刺激、欲望为主要特征的时尚文化,以排上倒海之势成为时代的文化潮流。……当今的书法形式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就是上述这样从纸张选择和装饰装裱等外在形式上,单纯追求所谓的展厅效果与视觉冲击力,这是一种容易辨别的比较纯粹单一的形式主义表现形式;第二种则极具隐蔽性,一般不容易识别,就是那种以入展与获奖为目的,在梦想一夜成名的名利思想驱使下,迎合评委口味、追随流行时风的跟风创作”。

对这种法展览所形成的“时风”、“流行”的不良后果的批评,已成为近年来书法批评的重要内容,书协和书法主流媒体在展览和批评的内容和观点上已有较大的转变,比如近期举办的《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及其宣传就是一例。展览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坛对书法经典碑帖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成果,促进当代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同时从这次展览也看出以往的展览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来稿的作者群以非中国书协会员为主力军,有一定知名度和近十年来大展获奖和参展作者寥寥。

虽然不同的展事有着各自的学术话题,但已经失去新鲜感。反应出来的负面作用是浮躁与名利的追逐。

当下,书法界的人们以研究展览为旨归,以追风为流向,以当代名家为法源,少数人这么做无甚大碍,若都这么干,可想而知,我们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会流变到哪里去呢?

           (参见李松《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后》,《书法导报》2013.4.3

在陈振濂的眼里,书法是什么样的呢:他说“

众所周知,书法创作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即定位于写字,写毛笔字,写汉字。与绘画雕塑相比,它因为没有生动具体的形象、缤纷丰富的色彩、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深刻内涵的主体……书法在先天上看就是单调的——只有汉字,只有黑白,只有线条,使得它在被欣赏时缺少一种‘通用’的话题形态。”

于是他提出:

“不限于单一的书写而使它多流派表现”,“不限于单一的黑白色彩而使它色调丰富表现”……

这样改变下去,还是书法吗?这与他以往提出的“学院派书法”(粘贴画)、“书法画”一脉相承。这次所不同的是打出“服务观众”的旗号,来推行“现代书法创作的‘非古典化’形态”。他的理论根据就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提出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两个概念,文学文本是未定性的,它的存在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加以具体化,最终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陈振濂讲这一理论运用到书法创作和展览中,认为书法作品如果不在展览中展出就不能认为是书法作品。我们且不说这种理论上的生搬硬套是多么的勉强,而更不能接受的是对理论的误解。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所批判的恰恰是当时所流行的以自我标榜为中心的艺术思潮,提出艺术必须首先与接受者的认知、情感相通,而不是关在屋子里的苦思冥想。我不知道陈振濂先生有没有做过调查:群众心目中的经典书法是什么样的?你所设计的书法形态有多少人欣赏和接受?没有这样的调查,你怎么“服务观众”?几年前书谱社做过一次调查,我印象中启功先生得到多项第一。

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是当今艺术发展的总趋势,书法也不例外。那么,书法的审美价值如何体现呢?非要去展厅展出才算有价值?楼、堂、馆、所、居室悬挂可不可以?牌匾、刻石、碑林是不是?收藏算不算?等等等等。而后者诸多方面才是书法与群众审美的融合的地方。展厅展览也有必要,那应该成为年度或季度书法交流的场所,成为书法家不断进取的平台;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成为获取名利的角逐场、而获得了名利之后又不再光顾的是非地。日本、台湾等地没有那么频繁的展厅书法,他们将书法融入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所,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书法(图1—10),不一定非去展览厅,这才是真正的“服务群众”。

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书法的审美就是在黑白之间,如果你用单纯、抽象的线条还不能在黑白间创造出足以令人赞赏的书法作品,那只能说明你还不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你喜欢色彩斑斓,你尽可以去看绘画;喜欢立体造型,尽可以去看雕塑;喜欢听故事,尽可以去欣赏小说;喜欢悦耳,尽可以去听音乐。艺术与艺术之间虽然是互通的,可以互相借鉴,但是基本特征不能变,变了就不是这门艺术了。

当下并不是群众冷淡书法,而是能真正吸引群众的经典力作太少。

字写好了,不要担心没人喜欢。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1       台湾餐厅书法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2            台湾餐厅书法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3         台湾宾馆书法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4                台湾宾馆书法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5          台湾餐厅牌匾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6              台湾餐厅书法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7             台湾餐厅书画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8      台湾旅游商店书法作品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9             台湾宾馆对联

点击名家之五:被夸张和颠倒了的事实——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
                               图10             台湾宾馆对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