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馆阁体”开始
(2012-03-25 15:31:17)
标签:
馆阁体书法课书法家 |
书法从“馆阁体”开始
今天的《书法导报》(2012年3月21日)转载了《欧阳中石:呼唤新时代〈千字文〉,提倡新馆阁体》一文((北京晚报)2012年3月10日),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书法从何开始?书法家从哪里产生?
我记得小时候在湖北建始县读小学的时候,小学一年级就有写字课,先是填红模子,后来才临帖,这样临写了三年。我喜欢书法可以说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一到了镇上、城里,最吸引我的就是牌匾和对联,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老年。记得刚一退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带着照相机,跑遍北京城,拍下所能见到牌匾和对联,然后冲洗成照片,分类成册,还写了四篇短文:《紫竹墨韵》、《饮食墨趣》、《陶然墨情》、《京城墨韵》,发表了三篇,分别刊登在《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北京日报》上。我对书家的熟悉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也为我以后研究书法提供了最初的感性资料。可见学校开设写字课(更为确切)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职业、天赋、兴趣的关系,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理论研究方面。今天看到欧阳先生的“呼唤”,深有同感,书法如不从书写汉字入手,就如同大厦建立在沙土上。临写规范汉字,从“馆阁体”开始,以古今名家的名帖为范本,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没有楷书基础,任何书体都难以向高层次发展,都会产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今天众多的书家都遇到了这个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状况。经典、大家如何出?基础是关键,天赋和勤奋是动力。没有很好的楷书功底,就不会真正懂得书“法”,笔力的柔弱,结体的散乱,章法的无序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人写了几十年的字也不懂得提按,只是画字,而不是写字,特别是一些从画家转过来的书家,始终是以画法代替笔法,画法不是书法的添加剂,而是成为书法的障碍。这都是由于缺乏书法基本功的结果,对楷书没有下过真正的功夫。
当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写字课、书法课(小学低年级为写字课,高年级为书法课;初中为第二阶段的写字课,高中为第二阶段的书法课),为书法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大学的书法专业学习,之后小部分进入硕士、博士深造,这样既为中小学培养出大批的书法教师,也为书法的实践和研究造就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存在的书法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中小学又缺乏大量书法教师的恶性循环。为了书法长期、健康地发展,为了书法文化的真正繁荣,为此而别无他法,这也是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发展的最佳途径。
有了这样一种机制,何愁书法家不会产生,何愁经典、大家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