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三)“势”在必行

标签:
点画之势结体之势章法之势 |
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三)
当下书法的文化缺失,已被众多的书家认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何处下手呢?儒、道、释经典著作、中西方艺术史、与书法相关的艺术门类以及艺术理论、美学等等,都可以列为阅读和研究的内容。但是我感到最为切近的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一是因为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结晶,二是它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它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核心要素,四是他与世界艺术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五是它与书法实践最为贴近、最具指导意义。基于以上五点,我们不妨从中国传统书法美学入手,化几年的工夫,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我想这对当下书界浮躁、徘徊的顽疾定会起到治疗的作用,书界的整体水平必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我将从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角度,以《书法美学资料选注》中的文摘和提要为依据,结合传统和当代书法实践,探索传统书法美学的现代性,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势”是书法的生命指标,书法有“势”则活,无“势”则死,书法五体,无一例外。正书,看点画之间的使转,草书看使转中的点画,章法看字、行、篇之间的呼应关系。
文字发展到东汉,已经完成了从古代文字向近代文字的变革。篆书向隶书的演化,是书法从独立到确立的过程,即从抽象线条演变成点、横、竖、撇、捺,最终完成了书法基本的构成因素。蔡邕在这一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能吸收前人用笔经验,结体谨严,点画俯仰,体法百出,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誉,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蔡邕传》中载:“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学咸取正焉。”刊刻石经一为正订经本文字,纠正“文字多谬”的状况。同时也起到了隶书规范化、法度化的作用。《熹平石经》成为官方正体隶书的范本(图1)。
卢携提出“认势”,即识势。谓懂得笔势或形势。笔势与笔法不同,笔法是写任何一种点画都必须共同遵守的,笔势则因人的性情、时代风尚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的区别。这种笔势,表现为书法的形体和态势。这就是有生命力的书法与馆阁体的区别。
书法之“势”,不外乎表现为点画之“势”、结体之“势”、章法之“势”三个方面。而草书之“势”表现的最为充分。以下我们结合具体的作品,分别加以阐述:
点画之“势”。线条是书法的本质特征,力度又是线条的生命表现,故《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是靠力的推动而形成的节奏和韵致。白熙的23条幅草书作品《屈原》(图2),犹如晴天夜空漫天的繁星,密密匝匝,闪闪亮亮,我们不能不惊叹书家用笔的多变,线条的多姿。这里如果没有对传统书法的深厚功底,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为此我翻阅了白熙的资料,我们看到了他的清劲挺拔的魏楷作品(图3)和晋唐融合的行楷作品(图4)以及颇有功夫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图5),可见他笔法多样性的来源。
章法之“势”。作品完成之后,给观赏者第一印象的是整幅作品的气势。整幅作品如果没有气势,就很难引导受众深入欣赏下去。于是有人以显眼的布白夺人眼球,有人以浓重的涩笔以显其气势,而白熙是以书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白熙的这幅作品,共23幅,11首诗,篇幅很大,如果没有恰当的章法,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我们看以下的三幅图中的三个字:图①“酒”、②“狼”、③“载”,这样的书眼,在每幅作品中都有2-3个,这样整幅作品,亮点不断。一幅作品中有一二字写得极好、极显眼,可为整幅作品争辉,当然也须它字相依托,如万山之托主峰,众星之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