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批评的批评——走近经典》即将出版

(2011-03-24 08:46:29)
标签:

蔡邕

宋体

书法

具象

线条

    拙著《书法批评的批评---走近经典》即将出版,现将“自序”转载在这里,以供大家了解该书出版的目的。

   自序

 

一位网友谦虚地说,我不懂书法,但我认为书法是大美。一个不懂书法的人,能给书法下这样的结论,说明他对书法有很高的感悟能力,很懂书法。“大美”出自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说自然界是最美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大美”就是“最美”。书法之美确实不同于一般艺术之美,它是以具象的抽象为特征。其他的艺术都是以直观的具象为特征,与书法最接近的绘画,或以写实的形象,或以色彩的涂抹,或以图形的组合,总之必须以平面的构图为基础;音乐与书法似乎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不具有眼睛直观具象的特征,但是音乐毕竟还是以声音和旋律对耳朵产生直接的影响,它虽然不是眼睛的具象,但它是耳朵的具象。书法就不同了,它是“具象的抽象”。

什么是“具象的抽象”?简单地说,就是线条。线条是物象的最小化,是对物象的线条化,它是具象(眼睛看得见线条),但又是抽象(眼睛看不见真正的物象),因此,我们称之为“具象的抽象”。当文字发展到东汉,也就是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经过小篆,特别到了隶书,文字从笔画的单一性(没有提、按、顿、挫)变成了点、横、竖、撇、捺的笔画化,基本完成了书法结构的要素。随着文字的完善化,文字艺术化的过程也逐渐增强。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对文字的科学总结,而稍后蔡邕的《九势》则是对文字的艺术概括。

当汉字完成了它的演变过程,楷书形成之后,汉字早期的形象性(具象)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点、横、竖、撇,捺这些线条的运动。

那么这些线条的运动怎么会产生美呢?

文字与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以线条的正确与错误为准绳;后者以欣赏为目的,以线条的力度、波势为条件。写字不能写错,错了,意思就不对或不懂,笔画多一画少一化至关重要;书法首先也要字写正确,在此基础上却要求书写的字、行、篇章要有力度、波势。

力度和波势是书法的要领,对其作了纲领性论述的就是东汉蔡邕的《九势》和晋代卫铄的《笔阵图》,这两篇经典性论文对书法如何从主观的构思转化为客观的作品作了最为生动、最为准确的论述,它真正完成了书法作为艺术的“指与物化”的过程,是书法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

何谓力度?力度是书法的生命。蔡邕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九势》)意思是说,用逆笔入纸(“藏头”)收笔(“护尾”),使得笔画凝重,力度就渗透在字中,书法就如同鲜活的肌肤,美丽而有光泽。在卫铄《笔阵图》中描述了七种笔画,句句称赞力的作用:横画“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戈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横斜钩如“崩浪雷奔”、横竖钩如“劲弩筋节”等。这里描述了线条运动的多种力度:横画的涩行之力(不能平拖滑过),侧锋(点)的下坠之力,撇掠的坎截之力,戈笔的张弓之力,竖画的缠绕之力,背抛(横斜钩)的沉稳之力,钩弩(横竖钩)的筋骨之力。力度是指线条的渗透力、纵深感,即所谓的“力透纸背”(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何谓波势?简单地说:就是书法笔画所展示的美。科学地说:波势,即点画运动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书体的姿势和形态。波势和力度是相辅相成的,力度侧重纵向,即深度;笔势侧重横向,即线条上下、左右的运动。比如“锥画沙”,是说竖画首先要向铁锥画沙一样有一定的深度(力度),而且“必须不断地微微动荡着画下去”(笔势),“使一画两旁线上的沙粒稳定下来,才有线条可以看出,这样的线条,两边是有进出的,不平匀的,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力度和笔势往往是同时产生的。蔡邕的《九势》虽然主要谈“势”,但是他首先谈的是“力”,力是势的基础,无力,势就不可能产生。犹如大海行船、冬日滑雪,没有速度(力度),海浪不会翻腾,雪花不能飞扬。

蔡邕的《九势》,几乎囊括了运笔产生笔势的所有方面。势在力的推动下,充分发挥“笔软”的作用,通过书家对笔毫的驾驭,提、按、顿、挫,运用自如,书法的奇妙美姿就会显现出来。

九势之首为“转笔”,说明转笔是构成笔势的基本条件。转者,圆转、转换之谓也。孙过庭《书谱》有“今撰执使转用之由”句,将“使转”连用,如“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使转”就是使笔画转换。真书点画清晰,在转换中情性;草书转换清晰,而要在点画中见情性。这说明真书点画书写不难,但要在笔画的转换中见情性就不易;草书笔画的转换似乎不难,但要在笔画的转换中赋予点画以情性就更不易。点画在运笔过程中既连续又停顿,使线条既可分又不可分,以显示出浑然天成之妙,即所谓“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线条衔接就不会孤立、生硬。笔势就在笔画的转换中产生。

到此书法美就产生了,但是这只是初步,只是完成了文字向书法的转化,而高层次的经典书法就与书写的文词密切相关,与文化、人品紧密相连,古今的经典作品莫不如是。本书出版的目的就在于此,故曰:“走近经典”。

 

                   曹利华 乔何

                         2011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