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书法报》推出“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的商榷

(2011-03-05 10:07:20)
标签:

力度

波势

神韵

“实力”不能不“实”

--- 对《书法报》推出“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的商榷

 

今年《书法报》推出了“青年实力书家”栏目,从目前所提名的陈亚新、洪厚甜、刘颜涛等书家来看,确实具有实力,在力度、波势、神韵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以后有专论)。所谓的实力,就是要有较为雄厚的传统基础,能较好地书写多种书体,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能较为自如地将现代审美意识融入其中。对书法的具体要求来说:首先力度必须过关,书法没有力度就没有生命;其二在力度的基础上,以波势展示出书法的生命活力,即以线条有规律的流动,形成书法的韵律和节奏;其三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人的思想、情感融入笔墨之中。

这个栏目的推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忽视书法基本功的倾向,真正找到了书法经典、大家难以出现的症结所在。因此提名时必须慎重,不能以名气、印象、职位等等为前提,而是要以真正的“实力”为依据。这里涉及到一个标准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似乎书法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标准很难把握。其实这往往成为书界滥竽充数的借口。我们面对几千年书法史为我们留下的经典、名篇,面对数以万计的书论为我们总结的经验,面对浩如烟海的现代美学、艺术为我们提供的理论,难道还不能对书法作出作出公正的评价。

          对《书法报》推出“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的商榷
                             胡秋萍     《草书中堂》

 

最近一期的《书法报》(201132日)推出了“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我们毫不怀疑胡秋萍曾经获得过的成绩,如果说胡秋萍是一位较有个性的书家,人们也许还能接受。但是说她是实力派书家,似乎有些文不对题了。书法的“实力”如上所说,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胡秋萍似乎还有不小的差距。《书法报》的首页刊登了胡秋萍最擅长的狂草,写的是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们且不说书者用如此狂野的的形式来书写如此优美境界的诗是多么的不相称,就拿书家得意自赏的“强调作品浓、淡、枯、润的对比”来说:“淡”到几乎无法辨认的程度,如“杏花雨”等;“浓”到笔墨无骨的状态,如“杖、桥、吹”等。这种生硬的跳跃,与书法波势形成的节奏和韵律毫无共同之处,整幅作品充满着浮躁之气。

         对《书法报》推出“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的商榷

      胡秋萍      《楷书时光小品》对《书法报》推出“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的商榷
                            胡秋萍     《草书扇面》

      对《书法报》推出“青年实力书家胡秋萍”的商榷
                              胡秋萍《雪山梅岭联》

 

在同期的《书法报》上,还选登了胡秋萍的三幅作品:《楷书时光小品》、《草书扇面》和《雪山梅岭联》。从这三幅作品来看,功力相当一般:第一幅作品还比较秀气,但是在结体的把握上尚有明显的不足,每行都有三至四字不协调,如第一行的“光”、“似”、“如”、“看”,第二行的“冷”、“暖”、“悲”、“欢”等等,对笔墨的掌控能力有待提高;第二幅作品,书家“创作手记”云:“以小字章草书之,取其古朴、纯美、敦厚、古雅之气,力求点画用笔细腻精微,求其点雅、秀韵。”这幅作品除了极个别笔画有点章草意味之外,整幅作品与章草韵味相去甚远,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与现实的能力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第三幅作品,整体上还比较工整,特别是“读”、“周”、“阅”、“金”四字在结体的平稳中,有墨色枯润、粗细的变化,尤其是“阅”的魏碑气息很浓,很給力。但是这幅作品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对联的首尾四字如“雪”之四点、“梅”之左右、“易”之上下、“经”之奇正在笔墨和结体上,与楷书的平正基本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胡秋萍的书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她为代表的一批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印证着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轨迹,他们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但是在人们呼吁出经典、大家的今天,先天性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虽然在他们中不少中青年书家,以自己顽强的精神,刻苦磨练,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却难以从浮躁中摆脱出来,很少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于是书法陷于了难以自拔的怪圈。

我想这里用得上最通俗的一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