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养:中国绘画精品鉴赏之十二《虢国夫人游春图》

标签:
张萱妇女肥美 |
绢本,重着色。宋徽宗赵佶所摹,现藏辽宁博物馆。是张萱描写唐太宗天宝年间杨氏姊妹奢华生活的一个片段。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盛极转衰的时期,在“安史之乱”的前几年,以唐太宗李隆基为首的统治集团,过着十分奢侈和荒淫的生活。由于画家忠实描写了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空虚。整个画卷充满着贵族人家出行那种前呼后拥的华贵气象。侍女们面部流露着娇媚多姿的表情,图中的三位夫人都是云髻高耸而垂于一旁,正是唐代贵族妇女的发髻式样,与岑参诗“侧垂高髻插花钿”相符。面容用淡赭石合朱膘渲染,细润中带微黄色画出了唐代妇女惯用额黄的习俗。人物的衣服和鞍韁都描绘着工细的花纹,包括多种唐代织物的图案。马匹都表现得矫健而雄壮,说明唐代画家们都善于画马。不依靠背景,仅依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
在张萱的这些作品中,妇女的造型都是鹅蛋形圆胖的脸,小嘴,丰肥健壮的身躯,同南朝人物画的“秀骨清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审美观。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与以前有有所不同,所谓“内外一贯”,妇女可以穿男装,并穿“胡服”(如大翻领、袒胸等外来式样);而且还可以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人们的经济生活比之以前也有很大改善,因而唐画中健壮肥美的妇女形象也是当时社会和风尚的部分反映。它比之宋以后儒家思想束缚加深,妇女缠足等,以至明清“侍女画”的弱不禁风的病态美是很不相同的。
适应这种人物造型的需要,张萱及其流派所用的线条,不同于陆探微的“笔迹劲利”,也不是张僧繇、吴道子“疏体”的“虬须云鬓数尺飞动”而是运用匀整而细腻的线条,转载不大,然而富有弹性,适合表现丝织衣物的质量感。
张萱的这两幅传为宋徽宗赵佶所摹的作品,在宋代就有人怀疑是当时画院画家代笔。这幅作品虽然是宋人的摹作,但大致还可以看出盛唐时代人物画的风格。把贵族的妇女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并形成了绘画中的一个宗派,因而也充实了绘画的内容。在这方面,张萱不能说不是一个首要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