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养:中国绘画精品鉴赏之四《大同司马金龙墓北魏

标签:
木板漆画顾恺之 |
这批木板漆画约为北魏太和八年(484)遗物。司马金龙原为晋室皇族,其父司马楚因为东晋内部倾轧而降魏,被任为高级官僚。同时出土木板漆画五块,每块纵80厘米,横20厘米,可能是作屏风用的,虽说是工艺性质,但它已远远超过了小型奁盒之类漆器上的描绘,而成为形象鲜明、情节丰富的较大绘画构图。漆画版面图红漆,题记涂黄色底,墨书黑字,画线用黑色,着色有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木板两面均有画,画分四层,每层高约20厘米。每幅有题记和榜题,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有班婕妤、孙叔敖母、卫灵夫人等列女及大舜、李充等孝子故事。在绘画上,它继承了战国和汉代漆画艺术的传统,色彩富丽。表现技巧较之汉代常见的单线勾勒填色进了一步,采用了色彩渲染及近似铁线描手法。这些木板漆画从内容、造型构图、赋色、用线等都很像同一时代的南方画家顾恺之,尤其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十分相近,类似翻版。可见这类题材和画法在当时颇流行,也表明了我国那时南北方文化在民族交流中所产生的统一性。至于谁先谁后,谁影响谁?从内容上看,显然是统治者的要求和命题。从方法看,有两种可能,一是民间画工进入上层社会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以较多影响,后者从前者借鉴,在纸绢上给予艺术加工罢了;二是因为木板漆画入土时期比顾恺之的画晚一些,可能是顾恺之的画的摹本流传到民间画工手里,经过一段师徒传习发展演变的过程,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由于这一时代绘画遗迹极为稀少,而这些木板漆画又为南朝大画家顾恺之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佐证,故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