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艺必修”之十一  艺术的自觉(3)雕塑

(2010-03-30 10:47:25)
标签:

敦煌

云冈

龙门

                               艺术的自觉(3)雕塑

                        曹利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成就,较之前一个时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圆雕人物艺术性的提高。
    中国雕塑不仅在内容上为佛教题材所统治,而且在形式上、材料上,也莫不因佛教造像之盛而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和发展。在汉代最为流行的石刻画像浮雕艺术,到了此时为圆雕造像所代替,特别是佛教造像成了主要题材,其中泥塑更具有新兴的时代意义。
    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突出表现是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是敦煌、云岗、龙门三大石窟。

          “书艺必修”之十一 <wbr> <wbr>艺术的自觉(3)雕塑    “书艺必修”之十一 <wbr> <wbr>艺术的自觉(3)雕塑

    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的敦煌莫高窟,现有圆雕彩塑两千多躯。其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造像的面型多丰满而椭圆,鼻梁高直通额际(即所谓的“通天鼻”者),眉长眼鼓而唇薄,能看出含有西域形象的特点。其衣着的或袒肩或通肩,衣纹细密而贴体;菩萨的高冠大髻、披肩长裙与裸其上体等等,都能看出有“曹衣出水”之趣和犍陀罗作风的影响。然而其形象的情感和整齐的衣纹和圆中带平的处理手法,显然是汉代雕塑的传统发展。五世纪末叶,即自魏孝文帝改制以后,汉化的趋势更为显著,“秀骨清象”的面相感情成了流行的造型。西域式的形象衣冠,变成中华民族的衣冠形相了。塑像表现的内容增多了,性格的类型化逐渐明显,如佛的庄严慈祥,力士的威猛粗犷,菩萨的清秀恬淡,飞天的飘逸闲畅等,由形象上已经看得出当时风靡于士大夫阶层中所谓“通脱潇洒”的风貌。

                   “书艺必修”之十一 <wbr> <wbr>艺术的自觉(3)雕塑

      “书艺必修”之十一 <wbr> <wbr>艺术的自觉(3)雕塑    “书艺必修”之十一 <wbr> <wbr>艺术的自觉(3)雕塑

    云岗石窟塑像的雕刻是外来手法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的生动体现。云岗早期雕刻直接继承了汉画像石的传统技法,往往在造像浑圆的身体上,用阴线雕刻衣纹。许多大像,继承汉代利用大面积保持完整统一效果的手法,给人以鲜明、雄伟的印象。第二期造像丰圆适中的面相,褒衣博带式的服装,直平阶梯式的刀法和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等,已具有更浓厚的汉民族特点。很多小像,使用高浮雕手法,处理造像的不同角度或衣褶的重叠层次,娴熟自如,并且巧妙地运用装饰性处理方法,更好地衬托出造像的面部表情,云岗早期造像受外来犍陀罗的佛教艺术手法影响较大。这种艺术的特点是,姿态生动,线条简洁,衣纹质感强。在云岗石窟造像中,这种艺术作风融合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中。

     “书艺必修”之十一 <wbr> <wbr>艺术的自觉(3)雕塑

    龙门石窟第一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至孝明帝时期(488-528年)在雕刻手法上,明显地看出从云岗的平直刀法向龙门圆刀刀法过渡的趋势,并且艺术风格从云岗的奔放粗犷、概括洗炼、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向龙门的精细入微、一丝不苟、趋向写实的艺术境界过渡。从美术的角度,讲龙门造像艺术呈现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早期佛教艺术那种宗教的神秘色彩越来越淡薄了,无论是造像的神态气质、衣着装饰,还是雕刻手法,都出现了面目为之一新的气象。如:莲花洞窟顶中央的六飞天,是北魏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创造,艺术家简练、概括而又真实、生动地捕捉了优美的运动规律,表现了人的富有韵律的动态。在这里,飞天不是依靠羽翼,也不是依靠云彩的衬托,才飞升起来的。天女在天空乘风飞翔,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流动,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天女体态轻盈而又真实自然,使你感到飞翔似乎不是一种幻想,不是一种沉重的体力负担,而使你感到它是符合音乐韵律的一种合乎自然的优美的运动。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雕塑艺术,无论圆雕或浮雕,都是在承袭汉代传统之后又在写实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人物造像更见起色,不但比例结构远较汉代正确,而且在精神表达以及形象之生动性上更近成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大不幸福
后一篇:书境与艺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