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新天地之一评北人杨虹书法

(2010-03-21 13:22:22)
标签:

人境

书境

意境

    网络书法已成为书法家施展自我的广阔天地。在这里,什么地位、官衔、头衔、职称、荣誉、关系等等都与此无关,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作品本身。我们看的是:一要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帖学与碑学的基础),二要有现代的创新意识(形式与内容的更新),三要有对书法的正确理解(书法与文字、文化的关系)。书法是修身养性的艺术,首先是自我陶冶,然后移情他人,艺术必须回归本源。博主按照这样的条件,将陆续对有影响力的书家推荐出来,供大家学习和讨论,希望对书法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书境和艺境

     ——评北人杨虹书法

       曹利华

 

书法的境界本身就应该是艺术的境界,从文字演变为书法,就是从实用转化为艺术的过程。书法就是艺术。但是今天“书法”这个概念已经被泛化了,只要用毛笔写的字统统可以称为书法。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量书法作品,却引不起任何的艺术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境和艺境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我每每进入“北人杨虹”的博客,都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那些诗意化的文字,那些不经意的书法作品,那些信手拈来的画作,往往让我动情,让我愉悦,让我思索。这是一股什么力量?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艺术魅力吧!而这种境界,只有当书境进入到艺境时才能感受得到。

人境为先。北人杨虹博客的头标是一枚醒目的印章,上面刻着“吃饭睡觉”四个大字,博主解释道:“余常谓,吾乃吃饭睡觉之人友人视为过谦之诩,实不知此乃吾之傲处。吃饭谁曾骗过自己,睡觉哪个不得放下。处事治学不骗自己,荣枯得失皆可放下,斯境难矣。吾自许吃饭睡觉之人,何谦之有?”这就是为人的境界:人都是平凡之辈,切勿把自己当回事,“在物欲横流,尘沙暗浮的大千世界,能按自己意愿,饥则食,困则安。不看别人脸色,心无旁骛”(网友语)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处事治学不骗自己,荣枯得失皆可放下,斯境难矣。”“吃饭睡觉之人”,绝非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坚守人之本分之人,特别是艺术家,人之本分都不能坚守,还谈什么艺境?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诗前还有一段序言:“十多年前,当毕业的学生即将也要登上讲台时,问过我做教师的体会。那时我说过:我不愿是蜡烛,些许的微光能给行人照出多远;我也不想做人梯,从小培养孩子们踩人的习惯。我是一只小小的渡船。我是一只小小的渡船,没有漂亮的舱房,也没有高耸的桅杆,沒有值得骄傲的万里远航,当然也就没有五彩缤纷的凯旋。我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行人从此岸渡向彼岸。时间上有春夏秋冬,气候上有酷暑严寒,而无数次徃返,也可用里程计算。但这算的了什么呢,我只是一只小小的渡船。我知道人生的旅途上有河流也有高山,而有河流就需要渡船。远行的人哟,我祝你们遨游五湖四海。登攀的人哟,我祝你们登上珠穆朗玛之颠……啊----我只是一只小小的渡船。”多么高尚的人生境界,他颠覆了“蜡烛”说和“人梯”说,把人生境界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层次,去除了以往比喻中的消极、悲凉的因素,而赋予了比喻中更多的积极、乐观的成分。如果没有对人生、特别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比喻是难以作出的。北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书画教学的的教师,他深知处事治学不骗自己,荣枯得失皆可放下”的道理,如虞世南在“契妙”中所认为,书法是由创作者的心神统辖,即所谓的“机巧必须心悟”, 书法是由心灵凭借笔墨而形成的艺术。“契妙”妙在无为,强调的是一个“和”字,“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和”也者,中也,正也。这正是中国传统儒道两家所融合的思想精髓。在从艺的道路上,有这样的人生境界,必然能产生根深叶茂的艺术奇葩。

根深叶茂。根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写的功力深,二是对书法的理解深。如果有一方面深,就可以成为“家”,书法家,或是理论家;如果两方面都深,那就是书法大家。当下的书坛,“家”已成千上万,但是功力深的却寥寥无几,最大的通病就是软骨病,坐不正,站不直,走不稳,跳过“唐法”,直奔秦汉或明清。其结果是甲骨、篆隶缺“韵”少“法”(没有笔墨功夫),而楷、行、草又反其道而行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头重脚轻者有之,拘紧局促者有之,间架松散者有之,瘦弱软靡者有之,臃肿窘迫者有之,还美其名曰:明清风范。殊不知明清书法大家,诸如倪元璐、黄道周、沈曾植等,哪一个不是通晓碑帖传统而加以融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

杨老师有这样一则博文:“今日和尚来,神密的拿出两张字,说会使我惊喜一下。打开一看乃是二十多年前课堂作业示范。边上还用铅笔注明,班级、姓名、学号如何写。相视故我,不禁嘘吁,光阴似箭啊,头发不白才怪呢。发博以记。”这样我们有幸看到了20年前杨老师给学生“作业示范”的作品(图1)。这两幅作品公布后,好评如潮,其中不乏知名的书家:“很精到的柳体啊”, 先生好功夫20年前的书法就如此功力,老师就是老师,欣赏备至 先生确实是功底非凡,难怪每次读您的字画,心中都会感动莫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北人兄好功夫,如今是人书俱老.”, 先生真有不测之”,“ 二十年前旧墨痕,包含的难得太多。感谢和尚的有心,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所来有自。学生初习书法,家母所买字帖即为柳帖,对帖自学,期间朝三暮四转换各家门下,至今也近十年之久。视今日之功,学生仍在门外,真真惭愧。拜读老师二十年前课徒之作,老师虽言:于柳又没下过多少功夫,然功性俱在,观赏赞叹之余,益增学生努力上进之心”,“ 先生起点之高,积学之深,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艺不欺人,高低自知。接受我等的膜拜吧!……。这些评论都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赞先生功力之非凡,叹自身功夫之欠缺,艺术成为自娱、自勉的催化剂。北人认为书画作为艺术,它首先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为自已精神需要而去做的事情。有些社会效应则是它的副产品。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否则直视为以售其奸。”可是当下的书画创作,有几个是为了修炼自己?好则为参展,跟风、追风,为适合某某胃口而东拼西凑;差则为名、为利而相互排挤、诋毁,甚至谩骂。而以官衔定润格已成为市场准则,报刊杂志上反复刊登书坛各类组织头头脑脑的应酬之作,水平之差难以入目。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书法中的艺术内涵逐渐淡出,书法的魅力逐渐消失。

但是我们所见到的北人的作品,如临颜真卿《祭侄稿》(图2),有的评其为:“毫端心领神会,临写以假乱真,深悟颜体精髓,儒雅谦逊师表”。对草书《蜀道难》(图3)的评论是:“气贯如虹、有大将之风,有些字有祝枝山的味道,功夫了得啊!”而对草书《自家饭·团扇两帧》(图4)的评论更是直抒情怀:“先生所书沉,稳,畅,强,真是达到无用之用之至。”“细观先生团扇雅作,足见书法功力底蕴厚重,容二王、颜行书、书谱兼章草为一,凝于笔端,浓淡,,,适度,得泼墨山水之法,我等望尘莫及!”“喜欢,喜欢,还是喜欢!”

北人的书法让我们懂得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将书法比喻为筋骨血肉,康有为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血莹,加之姿态奇遒,可谓美矣。”北人对颜、柳以及王羲之《十七帖》等经典作品的临习,使其书法不仅骨力遒健,结构劲紧,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而且冲和典雅,不激不厉,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无不从自己胸襟中涌出。

书画并融。书法之极则是画,绘画之极则是书。这就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书法进入意境必绚烂,绘画达到极致必有书法的笔力功夫。北人的书法之所以绚烂,这与他绘画的功力密不可分。我们有幸又看到了一幅北人20多年前的绘画作品《节临韩熙载夜宴图》(图5),这幅画用笔慎密,线条细润而园劲,设色浓丽而沉着,人物的刻画,衣服的纹饰,用线用色都自然地统一在和谐的整体效果之中。他的水墨画《山高水长图》(图6)显然是受北宋全景式构图和南宋苍劲刚健风格的影响。画风雄伟壮阔。画面山石错落,行径幽微,一股山泉由山顶蜿蜒曲折,顺势而下,直至谷底,咕咕的泉水声仿佛就在耳边。北人另一作品《个歪打正着的册页》(图7),序文说:“非典释后,晚归栗园书舍,久未临案,故欲书画。然兴浓而手无措,至笔洗翻仰,纸遭湿污,遂书画之意顿消。 二日晨起,将所污之纸裁剪十数帧。无污者书,有污者画,皆随其状,且需因势,故书画之兴遂又起矣!点缀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且忆饭否。两袋方便面,两杯咖啡,两包香烟。结果者,此册页也。 画内点点淡墨痕,皆是纸污之迹,化于画中,故可谓歪打正着。记此搏博友一笑。且证无彼失,安有此得矣!”册页发布之后,网友欣喜不已,赞美如注:“先生此册看似歪打正着,实为信手拈来。东坡先生云,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先生此册莫不如是”,“诗书画印已臻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之境!”“浓淡枯湿浑然天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恕弟子直言,恩师信手之作乃极品也,远胜您精雕细刻之作。尤其喜欢那未曾出土虚心有节的竹和傲然霜雪的松,还有那趣味横生躲在芭蕉叶下的小鸭,享受了。”“有意栽花未肯芹,无心插柳柳成荫。笔墨殷勤谁是主?北人魂。”“养眼怡情,书画俱精。闲来之笔,半生之功。非我诳语,唐山卧龙。”网友的赞许绝非空穴来风、阿谀奉承,而是受作品感染,吐露的内心真言。

《节临韩熙载夜宴图》到一个歪打正着的册页》,我们可以看出北人艺术造诣的非凡,他不但书法非同寻常,而且在绘画上,既有工笔画的深厚功底,又有水墨画的盎然情趣。“功底”和“情趣”是艺术家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功底”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情趣”是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动力,后者是前者的显现(情趣的表露)和外化(作品的形成)。而这一切又在于心灵的净化和淡然,艺术只能用作品来说话,艺术回复到了本原,艺术才可能灿烂。

(图片请搜索“北人杨虹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