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评苏士澍书法

(2009-09-06 15:32:57)
标签:

评论

苏士澍

书法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评苏士澍书法

曹利华

 

正当我们呼吁激活唐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书法报》上刊登的“苏士澍金石书法汇报展选刊”(《书法报》 2009624日第24)以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展的消息。74日,我们顶着烈日来到了美术馆。一进入五层中厅,一下就被巨大的横幅《歌颂祖国》吸引住了: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wbr>评苏士澍书法

                         苏士澍                   楷书《歌颂祖国》

     略带行意的楷书,端正平稳、大气磅礴,一下凸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宏伟气派。可以设想一下,苏士澍擅长篆书,如果用篆书来写这四个字,效果会完全不同,现代感消失了,与大众的距离拉开了,书法的内涵模糊了;如果改写汉隶,烂漫多姿,厚重古朴,书体增强了变化,但是距离感仍然存在;用“二王”的笔法来写,妩媚了,妍丽了,但是书写的主旨随之削弱了;改写行书,不够稳重;改写狂草,更是文不对题。这四个字非唐楷莫属,而且是用了最具代表性的颜柳融合,显现出了筋骨刚健、雄强博大的汉唐景象。如果“歌”的末笔更为舒展些,这四个大字几乎是无可挑剔。笔墨厚重而有力度: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关键处方笔的运用,增强了结体的雄强感,如“歌”的起笔、“颂”的末笔、“祖”的横折、“国”的戈笔;结体欹侧中求平正:孙过庭《书谱》中说:“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楷书难在平正之中寓险绝之势:不同的笔画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体势;平正绝不是简单的撗平竖直,而是险绝之笔的巧妙组合。以上提及的方笔,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歌”的起笔运用了方笔,在引带出“口”之后,折笔又运用了方笔,两个方笔完全打破了平正,增强了体势的力度,但又陷入了险绝,如何达到平衡呢?右旁拉长的起笔与左旁折笔的平行以及末笔稳健的捺势(虽然有些僵直)对险绝之笔起到了营救的作用;“颂”字起笔的逆势回锋与末笔干脆利索的方笔运用,使整个字在险绝中获取了稳健;“祖”左旁折笔(方笔)与右旁逆势回锋的末笔,形成绝对的平正,那么如何打破呢?左旁“示”字两点的草势以及右旁横折的内敛,使险绝营救了平正;“国”字的外框,是以起笔的外拓和折笔的内敛,来打破平正,而内在的险绝之戈笔(方笔)是以末笔的平直获得平衡。这种平正与险绝的高度统一,与“歌颂祖国”的内涵相统一,这不是临写时的设计,而是长期酝酿所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必然反映。谁能说书法只注形式,不注内容、书写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关系?书写的内容恰恰要与相匹配的形式相统一,书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歌颂祖国”占横幅的上半部分,而下半部分的跋是自作的两首诗:前一首为《国旗颂》,后一首为《河山颂》: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wbr>评苏士澍书法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wbr>评苏士澍书法

这两首诗是以楷意的隶书书写,因此既有楷书的规整,又有隶书的舒展;既与正文“歌颂祖国”风格相协调,又具有鲜明的抒情格调。两部分相得益彰,各显其采。隶书可以向两方面延伸:取篆意使隶书更具金石气,取楷意使隶书更为疏阔。此横幅为后者。结体从扁阔变为方正,燕尾从上提趋于平拉,楷意甚浓;完美的结构,是由丰富线条的合理组合构成:横画、竖画均以平直为主,这样就奠定了结体的基本格局─平正,这种平正或以横画波磔使其生动,如“众”、“首”、“映”、“隆”、“里”、“红”等,或以撇、捺的展开变得活泼,如“秋”、“风”、“声”、“大”、“天”等,或以拉长竖画而破解平正格局,如“辈”、“华”、“坤”、“物”等,或以间距的匀称而使平正变得精美,如“团”、“声”、“雾”、“繍”、“图”等,或以上下、左右的均衡而达到结体的和谐之美,如“众”、“明”、“和”、“谐”、“颂”等,这样精致的设计,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平和的心态,没有娴熟的技巧,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不能不与长期受到启功的指导和熏陶有关,启功虽然不写篆隶,但是我们从苏士澍的作品中能明显看到启功的笔墨精神。

苏士澍将此次书展称之为“金石书法汇报展”,因此少不了篆书。这次展品中,有两幅十分令人瞩目的作品,都是自作诗:一幅是《中国书法赞》,另一幅是《与祖国同行》。这两幅篆书作品气韵淳厚,圆润遒劲,不同凡响,但是前者《中国书法赞》(见下图)更具特点,它将大篆、石鼓文的某些特点融入小篆,在疏朗匀称中显现出参差错落,在和谐爽目中蕴含着古朴雄浑,这样很自然地将古代传统与现代审美联系了起来,将多样的书写形式与丰富的历史内涵统一了起来。此时,我们边欣赏,边诵读,我们获取的美感将是无尽的。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wbr>评苏士澍书法

隶书横幅:华夏泱泱,卷帙浩繁,源远流长。展结绳记事,陶文符号,殷商甲骨,始创字纲,古籀吉今,猎碣刻石,秦篆书同进殿堂。观五凤,显八分汉隶,简牍琳琅。  兰亭曲水流觞,启后代千秋行草章。继南朝瘗鹤,丰姿飘宕;北碑墓志,朴拙雄强。濡墨挥毫,开科取士,隋起楷风池大唐。今盛世,当共扬国粹,永耀东方。

    苏士澍的中鼎全形拓题跋及汉到唐碑刻跋拓作品,制作得十分精致: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七 <wbr>评苏士澍书法

特别是俊秀、流畅的行楷题跋,表现出他对多种书体熟练的把握能力。

 苏士澍的书展告诉我们,很古代、很古代的传统书法与很现代、很现代的社会生活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经典必然从这里产生!

 留下的遗憾是:如同“歌颂祖国”这样的楷书太少,而狂草还尚无踪影,而这恰恰是标志着书法的巅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