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
──“快哉雅集”思考之二
曹利华
乔何
在这次书展中,也有不少经典的作品,如肖丽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她以泰山金刚经的笔意来书写“心经”,既达到了形同,又做到了意通,堪称佳作。泰山金刚经是中华石刻艺术、书法艺术里程碑式巅峰之作,是研究我国书法历史演变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依据。我国历代金石、书法、鉴赏者视若珍宝。清杨守敬说,泰山金刚经“经尺之大书,如作小楷,此为极则。”清冯云鹏评价说,“入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金刚经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书法家、学者、文人雅士对它进行学习、研究和考证。肖丽的作品,通篇文字气势磅礴,优游自如。用笔安详从容,包容篆隶而妙化为楷;笔势圆浑,富于变化;结构宽阔自然,富于个性。
肖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张旭光的作品,在这次书展中也十分抢眼,他的八条屏行草《岳阳楼记》,是他“写意帖学”典型之作。我在评论张旭光的书法作品时,有这样一段话:“‘在王羲之骨架上把线条拉长,这是一个变化。线条拉长了、外拓了,就增加了连绵和旋律,显然气就足了,贯通了。同时增加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再有就是增加了现代审美的线条组合,打破了字的限制,与人的生命结构相同构,感染力更强了。’(张旭光《临十七帖•畅意十七帖》)这里明显吸收了宋人烂漫不羁,跌宕多变,气势不凡、表现自我的‘尚意’特征。这种特征与现代人的审美趋向息息相通。这种巧妙的组合,正是构成了张旭光的写意帖学的核心。其实现代人的追求,都能在传统中找到相应的元素,一件很传统的旗袍,去掉袖子和领子,加上吊带,就是一件很现代的旗袍。但是这种组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坚实的传统功底,二是敏锐的现代眼光。”张旭光的这件作品同样表现出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这幅作品写意帖学的意味很浓郁,说得通俗点就是“二王”书风与“宋意”的有机统一,把古代的儒雅与现代的情趣相融合。张旭光的书法,告诉我们一个通俗而非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所谓的书法创造,并非要打破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将古代传统书法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元素,加以重新组合。当然这种组合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没有对古代书法烂熟于胸的知识容量和熟而生巧的表达能力,创新谈何容易。张旭光的“写意帖学”为我们打开了思路。
张旭光
行草《岳阳楼记》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行草《岳阳楼记》局部
但是张旭光的书法还存在着茫然和浮躁,他的另外三幅作品说明了这点。两个斗方“人澹如菊”和“品逸于梅”,如此优雅、恬淡的意境,却用如此粗劣的线条,划满整个空间,既拥挤,又空疏,给人以无限膨胀的感觉,落款都快被挤了出去。另一幅《黄河九曲三首》也是同一类风格,尽量把空间占满,不给你留一点余地,落款也一视同仁,排在最后,如同一批难民,拥挤在偏僻的穷巷里。看到这样的作品,让人透不过气起来。这里内容与形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既有书写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也有形式与形式的冲突(诸如线条的粗劣,章法的失调等)。这种作品的探索,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不成功的。这正说明我在评论张旭光的另一篇文章中所担心的并不多余,“浮躁中的失控”并未解决。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韩亨林的隶书很出色,他将篆书和楷书的笔意融入其中,线条的质感丰富,整体的工整和细部的灵动相融合,刚柔相济,方圆互补,雄浑大气,敦厚稳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最新出版的《白云山赋》,使他的书艺又达到了一个相当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四 <wbr> <wbr>是展厅化还是居室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韩亨林
隶书《白云山赋》局部
高的水平,他以十分完美的书写手法,充分表达了辞赋作家高志其的浓郁情感。笔墨生情,似乎行、草更为顺手,但是在韩亨林的笔下,隶书鲜活了起来,他恰如其分地运用线条的粗细、浓淡、欹正、方圆以及结体的开阖、疏密、虚实、相背的变化,使古意焕发出青春。
胡抗美的狂草,虽然笔墨变化少了些,但也不失老辣而流畅。
这次展览大幅作品占了主要的空间,我们边看边产生疑虑:这些作品今后的出路在哪里?收藏家收藏?还是博物馆收藏?但这毕竟是少数。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书画成为普通居室的装点已成为必然,因此家居书画的发展前景很大。
李刚田在最近一期的《书法报》(2009.8.5.“也说唐楷”另文作答)上口口声声说当今书法创作进入了“展览时代”,因此一切创作都要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我不知道这个特点是怎么得出来的?西方在“艺术画廊”中展示,叫不叫展览,难道只有在巨大的展厅中展览才叫“展览”。“艺术画廊”式的展览正是适应了广大民众居室的需要,如王文英、已庄年初在琉璃厂举办的书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深受大众欢迎;而我们搞的那些大型的全国性的馆展,往往开幕式热热闹闹,过后冷冷清清。其原因很简单:前者适应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而后者却包含着太多太多的功利目的。
艺术必须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