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一  与兰干武对话

(2009-07-19 07:27:59)
标签:

书法批评

兰干武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一

           书法评论不能感情用事

                  ──与兰干武对话

                   曹利华

 

对张海的书法,我已经在博客上写了两篇短评,点击率突破300,评论突破20,对于这样一个枯燥的论题,有这么多人关注,可见这个论题在书界有一定的影响;而评论中,大都认真、负责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张海的书法,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力度强,波磔弱;刚性强,柔性弱。如果非要把这说成是张海书法的风格和特点,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们还是比较喜欢刚柔相济的作品,特别是当今,甚至更偏爱柔性一些的作品,这正与太平盛世的追求相协调。如果非要将这种书风当做一种标杆,甚至将明显的不足当作创造,那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兰干武在《创造力是怎样实现的──写在张海书法巡回展之后》(《书法报》200978日第26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很多笔会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家创作的作品惨不忍睹(对自己比较负责的则会反复写),究其原因就是童子功不够,对字构研究不够,如果字构问题不解决,就不会懂得造型,就不知道变化。想变,也是胡编乱造,没有道理地夸张、堆积、肢解,正所谓信笔涂鸦。这也是当代很多书家写到后来越写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当代书家,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人还没有解决字构问题。张海是解决了字构问题的少数书家之一。他对结字进行了深入研究,诸体皆能,于是,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其创造力,结体、用笔、用墨都独具匠心,创造了‘张海书风’。”兰干武以亲眼目睹的身份判断当代书法名家“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人还没有解决字构问题。”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科学根据,在我接触的有限的书家作品中,如宫双华、王友谊、王文英、苏士澍等一批书家,字构的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所以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想兰干武的这种判断,多少带有某些个人情感,目的在于,突出“张海是解决了字构问题的少数书家之一”。但是张海是如何解决的呢?兰文反而没有作具体分析,而只是强调了张海在用笔上的两个特点:一是“把散笔、枯笔运用到了极致,可谓形散而神聚。”二是“有的线条凝重如山,有的则似江河一泻千里,一任自然,不见雕琢的痕迹。”而这种运笔与解决字构是什么关系,兰文也没有作具体分析。

配合兰文,刊登了张海的一幅作品(见下图)。现在我们结合这幅作品来作具体分析。这确实是一幅具有“张海书风”的作品,但绝对不是一件上乘之作,因为书法作为艺术品,它必须以审美为前提,这幅作品的明显不足仍然是头重脚轻,左重右轻,线条直、硬、拙,所谓“把散笔、枯笔运用到了极致”,却感受不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这种旋转形的虚笔怎么能产生优美的节奏感?整个体势与“世曼一灯,岁寒三友”的优雅情景毫不搭界。如果用流畅、匀称的篆书笔法倒是与这幅对联十分相配。我在前两篇短文中分析了张海书法线条的缺陷,就是不适当地强化了书法线条的金石气,甚至在汉隶中都排除了“蚕头燕尾”的波折,因此使书法线条变得硬而又硬。我多次强调书法线条是不能越过“晋韵”和“唐楷”的,这是书法线条中最为关键的两种元素,缺少了这两种元素,书法线条的质量就有缺陷,就不过关。说张海的书法线条“似江河一泻千里,一任自然,不见雕琢的痕迹”,那只是一种不顾事实、自欺欺人的话,以下图为证: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十一 <wbr> <wbr>与兰干武对话

书法的运笔与书体有密切的关系,枯笔(渴笔)在行、草书中居多,因为随着运笔的速度加快,枯笔增多,甚至出现散笔,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由于这种笔法产生了虚实相间的“飞白”效果,具有特殊的遒劲美感,因此,有时也被运用到楷书、隶书、篆书中。但是这种运用,必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比如张旭、怀素的狂草中大量运用了枯笔甚至散笔,我们都为之惊叹,因为他们运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但是,我们见到古代以及现当代名家的楷、隶、篆书中运用枯笔都十分谨慎,因为这几种书体所表达的内涵比较严谨、正规、明确,因此运笔也比较流畅、舒展、清晰。张海的篆书,大量运用了散笔,渴笔,使整篇作品变得眼花缭乱,大有故弄玄虚之嫌。

李长春在参观邵秉仁书展时指出:“书法要贴近人民群众,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中国主流书法观念还是要求面对大众,书法家们不能低估大众的审美,书法艺术不能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书法导报》200978日第27期)值得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