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逐步恢复“繁体字”?
曹利华
标题“繁体字”三个字打上了引号,因为所谓的“繁体字”并非是“繁杂”、“繁复”的意思,而是指发展了两三千年以来的汉字。而汉字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这个简化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象形的汉字简化为以点、画为主的汉字;二是从笔画复杂的汉子,简化为笔画简单的汉字。这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总规律。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汉字由于文字内涵的增加和丰富而笔画由简到繁,这对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总规律不会产生多大影响,而这种汉字由于文化内涵的原因,不仅不应该简化,而且应该保留下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如爨{cuàn}1:烧火煮饭
2:地名、戏曲名等 3碑帖名《爨龙颜碑》、《爨宝子碑》。
汉字的简化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1
甲鼓文与金文:从刻划形象到写、铸形象的变化。(1)契刻工具的变化。(2)铸造业的出现──形象的加强。
2 大篆与小篆:从字形繁杂到笔画均匀的简化──字形的简化。
3
隶书与草书:从点、横、竖、撇、捺到笔画的连带的发展──书写的简化。
4 楷书与行书:从字迹工整到书写便捷的转变──书写的便捷。
汉字的简化过程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它的每一个简化过程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历程相联系,与社会文化的变化相吻合,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相适应,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字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原因、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字之所以没有转化为拼音文字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汉字的丰富内涵:
1、汉字的表意传情功能—诗歌
2、汉字的形象描述功能—绘画
3、汉字的线条抽象功能—书法
4、汉字的立体造型功能—印章
我们提出恢复“繁体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恢复传统汉字,因为这些传统汉字是经过数千年简化过程而发展过来的。例如:我们今天的简化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传统的草书和行书借用而来的。如:
—肖 兌— 奐—奂 靑—青 値—直 —食 彔—录 —昷 兪—俞
爲—為眞—真黃—黄 虛—虚 —瓦 丒—丑 —令 呂—吕
爭—争並—并吳—吴等等
这些有的属于我们今天的繁体字,有的属于手写体。传统的古籍书面语言多用楷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传统的信扎、手稿等则多用行书和草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写体”。
传统汉字今后是否就会一成不变了呢?肯定不是。今天我们要恢复传统汉字本身就包括合理的、已被海内外广大人士认同、认可并使用的简化字,有些可以作为规范汉字来运用,有些可以作为手写体来使用。今后的汉字肯定还会有变化,但是,这必须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变化,而不是人为的改变,我们今天的简化字中就有这一类字的存在。字体、字形的改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要符合汉字发展规律,任意地编造一些部首和部件来简化所谓的汉字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确定规范的楷体汉字,二是确定常用的手写体汉字。就如同我们今天所用的学生字典,在简化字后面注明繁体字,以后的字典就可以反过来,在规范的楷体字后面注明手写体。
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困难的是要改变我们的观念,认识统一了,事情就好办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