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见素抱朴"(《十九章》)
曹利华
这是老子对社会美的基本观点。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外表单纯内心朴素才是美的。老子的这种美学观在当时来说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社会贫富之间的尖锐矛盾,看到了忠孝礼义的虚伪性:"大道废"、"六亲不和"、"国家昏乱"(《十八章》)。因此他呼吁"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要"圣人"去掉极端,去掉奢侈,去掉过分。他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意思是说: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自己反而占了先;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得保全。难道这不正是由于它的无私吗?这样反而成全了他的"私"。
老子的这些思想是有其进步性的。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美的社会理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并非一概地主张"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同上)。他的主张是有其特定的内容的,他梦想恢复到氏族公社中去,他怀念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是对"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不合理社会的否定。因此不能把"见素抱朴"的美学观,简单的理解为"虚无主义的美学观"。他不仅主张吃得好,而且主张穿得美,住得舒适,玩得痛快。
但是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来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这恰恰是由于他的"柔弱胜刚强"的绝对化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他不懂得柔弱向刚强转化的道理,而是甘居"柔弱"的地位,提出"无为"、"不争"的主张,这样就背离了他的辩证法,走向了形而上学,最后也就必然倒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四十七章》)的唯心主义泥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