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知识/探索感悟随笔生活记实 |
“天干三年吃饱饭”为何变调了
高致贤
“天干三年吃饱饭”的农谚,不知在贵州大方县山区流传多少年了,似乎天旱对当地农业没有什么威胁。然而,去(1990)年只经历了一场41天的伏旱,全县秋粮就减产50%左右。人们在惊呼“天干一月就饿饭”的同时,也在进行深思……
“天干三年吃饱饭,水涝一年饿死人”之说,是旧时贵州很多地方都有的。撇开其夸张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业怕涝不怕旱的特点。它之所以能够成立,是由于当时自然生态良好,人口不多,有一定抗旱能力。大方县的历史资料也说明了这一点。
大方县属高寒山区,过去原始植被保存很好,直到195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还有36.5%。地表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1036毫米。地下水流量年均5.07亿立方米。常年日照时间短,低温阴雨天气多。年均日照1335.5小时,全年0.1毫米以上的降雨日数为220.5天。土地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加之集体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发挥效益,连晴日久不易出现旱象;而且因增加了日照,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即使遇到比较严重的旱灾(贵州的旱灾是不能同北方干旱地区相比的),因为过去人口少,粮食减收压力也不大。例如1972年持续伏旱49天,粮食减产到116410吨,但因当时全县才有54.5万人,人均仍占有粮食200多公斤,未感到旱灾造成的威胁。反之,若降雨比常年更多,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粘重的黄壤排水困难,旱地田间管理也受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害处更大。
然而,1990年才旱了41天,人们就深感问题严重。原因也有三条:自然生态恶化,人口增多,集体抗旱能力丧失。
1958年以后,全县森林牧草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森林覆盖率已降到7.75%,导致自然生态严重失调,抗灾能力显著降低。又因山高坡陡,坡地砾石土和砂土所占比重大,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10多万亩,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27%。仅耕地中每年被带走的泥沙总量就达632万多吨,相当于全县耕地表层一年被剥蚀掉3.8毫米。山上耕地越种越薄,耕层小于10厘米的就有11.7万亩。加之河床抬高,塘库淤塞,水源枯竭,原有水利工程效益减少,降低了抗旱力。
全县人口从1949年的33.6万增加到1990年的80多万,翻了一番多。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粮食增长率,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减少,正常年景难以维持,一遇灾害就顶不住。近年来,集体的抗旱设施也遭到毁坏,失去应有的人工抗旱能力。因此,“天干三年吃饱饭”的大方山区变成“天干一月就饿饭”了。
恶梦醒来是早晨。沉重的教训促使我们面对现实,认真思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态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天干三年吃饱饭”应该是真正能够实现的。
(发表了1991年《大众科学》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