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再上井冈

标签:
枚庸随感杂谈井冈精神 |
分类: 日记随笔 |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原本打算,八月和夫人一同休假,带着孩子们出去旅游的。后来,夫人说请不到假,南昌又实在酷热难耐,于是爸妈决定,与呵呵汐汐前往井冈山避暑去。
这段时间,刚好我手头工作相对没那么紧张,便临时起意,干脆休三天再加上周末。在上周三下班后,乘高铁直奔吉安,次日到井冈山与他们会师。
已不太记得自己第几次上井冈,但第一次印象深刻,那还是三十多年前,小学一年级的暑假。在从小崇拜解放军的男孩看来,井冈山就是内心中的红军象征、课本里的红色符号,是闪闪的红星、飘扬的红旗。
高中重上井冈,是带着革命老区子弟血脉自豪感的。二十多年前,我随祖父母、爸妈首次回到山脚的祖籍永新,返程途中停留。那是在刚听过当年笔下的《永新往事》之后,对过去一个时代有了直观的体会和认知。
第三次是十五年前的初任公务员培训,待了十几天,走了不少地方,仿佛回到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依稀看到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不禁联想敌军围困的重重困难,亲身体验挑粮小道的崎岖蜿蜒,对井冈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往后,因工作关系又去了好几次,有时是陪同上级或部门开展的督导检查调研,当然也有单位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但好像最近的一次,都已经过去十年了。
时隔十年,再上井冈山。我们住在小井村的民宿里,过着睡足等炊烟的生活,闲暇以游客的姿态,徜徉在满眼绿色的丛林里,行走在龙潭、水口瀑布群,欣赏飞溅水花在阳光照耀下升起的彩虹,是多么惬意。
此时的井冈山,渐渐褪去“神圣”的滤镜,多了些许烟火气——这座传颂故事的深山,到处是写生者描绘的画卷;那些藏着秘密的岩洞,已成了孩子们探险的乐园。
特别是当我登上黄洋界,驻足观景台。放眼望去,远处的高速公路像一条银带缠绕在山间。当年高不可攀的山峰、难以攻破的关隘,如今早已是坦途大道。
忽然明白,所谓井冈精神,从不是封存在过去的标本。它是小学时迎风的红旗,是高中时歌泣的往事,是初任职时许下的初心,更是如今山间拔节生长的新绿。
不同时代里,井冈山以它不同的模样,在提醒着每一个到山中的人们,来路如何,去向何方。不由想起,当年伟人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动人诗词。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准备下山时,遇见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举着队旗往山上跑,笑声惊起几只山雀,在青翠的竹林间盘旋。
恍惚间看见三十年前的自己,也是像他们这样,攥着一面小红旗,向着这片山,奔跑而去。
写于2025年8月12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