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说“梅”

2024-06-21 12:39:16
标签: 枚庸 生活 随感 杂谈 梅雨

枚庸

初夏,正是梅子黄熟时,亦称“梅黄时节”。

通常这个时候,受副热带高压和西南季风影响,主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停滞。

南朝梁元帝《纂要》里说,“梅熟而雨曰梅雨”。作为一名应急管理工作者,今天我要说的“梅”,自然与防汛救灾有关,指的就是“梅雨”。

“中国气象爱好者”公众号介绍,今年梅雨具有教科书般典型特点。“芒种后逢丙入梅”对应是11日,时间标准,且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雨带规则。

而近年来,初夏时气候条件很不稳定,梅雨往往呈现出典型的非典型特点,经常在不该梅雨的时候、地方下,有的还雨带不成形,非常不像样子。

果不其然,自6月9日以来,江西遭遇汛期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量级最大的强降雨过程。

目前已持续十几天,暴雨范围覆盖整个赣中和赣北、赣南大部分地区,笼罩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80%,累计最大的点降雨接近800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江河湖库普遍上涨,省内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和鄱阳湖,以及长江九江段水位,最大涨幅近5米,赣江、抚河均发生编号洪水。

随着汛情发展变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受灾,洪涝、地质灾害还导致部分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进水受淹、损坏倒塌或中断堵塞。

江西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基本上三天左右,就召开1次会商会,加密综合研判,滚动分析预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17日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现在仍维持响应状态。

记得在前天会商时,某位专家型领导感慨,对于梅雨,我们讲有“五怕”,分别是早梅、迟梅、空梅、长梅和倒黄梅。前三者现在不必担心,但后两个还是忧虑。

1954年、1998年的长江流域大洪水,都是由于特长梅雨惹的祸。而“倒黄梅”同样可怕,正如我们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看似梅雨天已过去,日渐转晴升温,出现盛夏特征,而忽然又“卷土重来”。很容易因大家存有侥幸、麻痹、懈怠等心理和情绪,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据预测,未来十天梅雨带仍在赣北地区南北摆动,呈降水过程多、落区重叠、对流性强、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沿长江局部地区量级可能超350毫米。

水文部门测算,在持续降雨和上游汇流共同作用下,鄱阳湖水位将不断上涨、接近警戒。而气象部门预计,梅雨季可能要在7月上旬后期才结束。

若七月上旬还有强降雨过程,再叠加长江上游来水顶托甚至倒灌等不利影响,鄱阳湖水位必将超警戒,且短时间很难回落,沿江滨湖地区堤防巡查压力加大。

至今清晰记得,在自己短短九年的防汛工作生涯,就亲身经历2016年长江鄱阳湖新世纪以来最大洪水、2020年鄱阳湖流域超历史大洪水,实在不想重演。

气象万千、变幻莫测。对于后期的天气形势,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与气象部门某位专业人士交流时,她也说不好判断,但个人感觉情况并不太乐观。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担心,或者说是心中的“预感”。总觉得汛期不会这么“轻松”地度过,何况年初研判的总体趋势,就是长江中下游洪涝偏重、偏强。

“梅雨”来说,如今你没有早来、晚来还是不来,只怕你来了不走,或是走了还来,但愿都是“杞人忧天”。

 

写于2024年6月21日 夏至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