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手中握笔的硬汉
2023-05-25 17:51:11
标签: 枚庸 生活 随笔 应急 杂谈
枚庸
最初知道沈玉华,是通过他写的文字。那时我刚转隶应急管理部门不久,初到办公室岗位工作,市、县同志都不熟悉,绝大部分人是以材料接触开始的。
依稀记得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应该在我办公室,但是场景不清晰、印象很模糊。记忆深刻的,还是在九江的会面,2019年7月,我陪领导去检查危化和防汛。他捧着相机跑上跑下,我才真正把他本人和名字联系在一起。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尤其是从事综合文字材料岗位,熬夜加班、挑灯夜战是一种常态,衰老得比别人快也是正常现象,我就经常以此自嘲。但我没有想到,他其实是1983年出生,如今还不满40周岁,却早已白发满头。要不说,我都以为他至少是70年代生人。
后面与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全省化工应急救援跨区域联合作战演练举办,我们在人头攒动的现场相会;鄱阳湖流域超历史大洪水期间,我们多次在沿江滨湖的大堤相遇;每一回到九江,我们都会抽空见个面……
在文字材料方面,让我发自内心佩服的人并不多,沈玉华算得上一个。在他执笔参与下,“六抓六促、十查十核”、等常态化安全举措、防汛“十六字法”等创新性工作方法跃然纸上,成为全省推广的经验。
而且很多汇报材料,一听就知道出自他手。有次别的设区市跟我说,九江的发言很好,能否帮忙要到。当时我也视频里听了,猜想一定是沈玉华草拟的,立即给他打去电话,毫无悬念,果不其然正是他。
除了常规的文字材料,他也是新闻宣传的一把好手。不仅在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央广网、中国应急管理报等主流媒体刊发百余篇稿件,还组织拍摄制作了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视频、小动漫等产品。
在习惯性把他归结为一个文人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他居然还是一名退伍军人,获得九江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荣誉。难怪我从他身上还可以看到,特有的刚毅、直爽和坚定。与他交往,让人很舒服,很有安全感。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还参与了庐山龙门沟森林火灾扑救、特大洪涝灾害应急处置等抢险救援任务20多次。如果用一句话评价他,那就是今天的题目,“手中握笔的硬汉”。也可以说,文武双全。
其实,写写沈玉华的想法由来已久,一直没有成文。最近,他作为江西首届“最美应急人”拟发布名单之一,已公示完成。我读完他的事迹材料,有感而发,利用闲暇草草作此文,目前初步考虑给他的推荐词。
家,经常成为“旅馆”,夜,总是与他相伴。披星戴月是常态,随时出动也是常态。灾害事故面前,他是情报信息员,分秒必争服务指挥;抢险救援现场,他是战地宣传员,不畏险阻传递能量;事业发展过程,他是业务研究员,凝心聚力当好助手。如果说,文字有非凡的力量,在他手中更是赋予了应急的色彩。一支笔,有时也可以是一杆枪、一只号、一面旗。
写于2023年5月25日傍晚
记录|手中握笔的硬汉
枚庸
最初知道沈玉华,是通过他写的文字。那时我刚转隶应急管理部门不久,初到办公室岗位工作,市、县同志都不熟悉,绝大部分人是以材料接触开始的。
依稀记得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应该在我办公室,但是场景不清晰、印象很模糊。记忆深刻的,还是在九江的会面,2019年7月,我陪领导去检查危化和防汛。他捧着相机跑上跑下,我才真正把他本人和名字联系在一起。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尤其是从事综合文字材料岗位,熬夜加班、挑灯夜战是一种常态,衰老得比别人快也是正常现象,我就经常以此自嘲。但我没有想到,他其实是1983年出生,如今还不满40周岁,却早已白发满头。要不说,我都以为他至少是70年代生人。
后面与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全省化工应急救援跨区域联合作战演练举办,我们在人头攒动的现场相会;鄱阳湖流域超历史大洪水期间,我们多次在沿江滨湖的大堤相遇;每一回到九江,我们都会抽空见个面……
在文字材料方面,让我发自内心佩服的人并不多,沈玉华算得上一个。在他执笔参与下,“六抓六促、十查十核”、等常态化安全举措、防汛“十六字法”等创新性工作方法跃然纸上,成为全省推广的经验。
而且很多汇报材料,一听就知道出自他手。有次别的设区市跟我说,九江的发言很好,能否帮忙要到。当时我也视频里听了,猜想一定是沈玉华草拟的,立即给他打去电话,毫无悬念,果不其然正是他。
除了常规的文字材料,他也是新闻宣传的一把好手。不仅在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央广网、中国应急管理报等主流媒体刊发百余篇稿件,还组织拍摄制作了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视频、小动漫等产品。
在习惯性把他归结为一个文人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他居然还是一名退伍军人,获得九江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荣誉。难怪我从他身上还可以看到,特有的刚毅、直爽和坚定。与他交往,让人很舒服,很有安全感。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还参与了庐山龙门沟森林火灾扑救、特大洪涝灾害应急处置等抢险救援任务20多次。如果用一句话评价他,那就是今天的题目,“手中握笔的硬汉”。也可以说,文武双全。
其实,写写沈玉华的想法由来已久,一直没有成文。最近,他作为江西首届“最美应急人”拟发布名单之一,已公示完成。我读完他的事迹材料,有感而发,利用闲暇草草作此文,目前初步考虑给他的推荐词。
家,经常成为“旅馆”,夜,总是与他相伴。披星戴月是常态,随时出动也是常态。灾害事故面前,他是情报信息员,分秒必争服务指挥;抢险救援现场,他是战地宣传员,不畏险阻传递能量;事业发展过程,他是业务研究员,凝心聚力当好助手。如果说,文字有非凡的力量,在他手中更是赋予了应急的色彩。一支笔,有时也可以是一杆枪、一只号、一面旗。
写于2023年5月25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