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又到“7·20”

2022-07-20 13:18:06
标签: 枚庸 生活 随笔 杂谈 灾害

枚庸

时间过得很快,距离去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转眼又到新一年的“7·20”。

虽然过去一周年了,但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当时,全国人民都在高度关注这轮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作为应急防汛战线的一员,更是密切跟踪着形势发展和灾情动态。

在这场共同抗灾的战斗中,江西不是旁观者,省防指第一时间也是第一次组建跨省专业抢险救援队伍,连夜驰援河南郑州等地,远距离、大规模开展应急排涝。

特大暴雨灾害就像是猛然敲响的警钟,不断在我们的脑海回响。特别是今年一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全国各地都深刻汲取灾害的惨痛教训,因地制宜采取有力行动,推动防御能力提升。

 

“7·20”灾害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想到雨会那么大。郑州市1小时最大点降雨量高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

要知道,即使在暴雨相对更频繁的江西,1小时点最大降雨量也不过129毫米。可以想象,平时少雨的地区,遇上如此极端情况的特大暴雨,怎有心理准备?

没有心理准备,防范自然不足,集中大暴雨必然造成河流水库洪水短时猛涨、山丘区溪流沟道大量壅水、城镇街道洼地积涝严重,导致城乡大面积受淹。

援豫归来的同事们,很多都发出感慨,从来没见过这般场景,地下三四层全是水,很多车辆叠在一块,不少房屋一楼浸没,甚至水漫至二楼齐腰深。

我没有身临其境,很难想象是怎样的画面。尽管也看过不少受灾场面,但确实没见过如此严重的。所以时常在想,假若同样极端状况发生在江西,结果会如何?

“7·20”灾害不仅是一次教训,还像一个标志,既应该被我们时刻铭记,又应当是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水平的助推器,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些短板弱项、问题不足。


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认识方面的。正如调查报告中,总结的主要教训第一条,“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虽然我们常常讲,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但很多地方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较大灾害,很容易出现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懈情绪和经验主义,一些“没想到”“想不到”的问题必然发生。

很显然,如今我们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多发性和危害性有了更强烈和直观的认识。这一点,从预报有强降雨过程时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来看,就可以体现

在今年我们省政府组织的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中,更是把极端暴雨天气作为大背景,仿真设计尾矿库漫坝、山洪地质灾害、堤防工程险情、城市地铁受淹和危化品爆炸事故等演练科目,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后期,赣南、赣东北等区域先后发生集中暴雨过程,前面开展的综合演练,在局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南昌地铁受淹事件处置等实际工作中,为各地科学高效应对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其次的问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机构改革以来,防汛抗旱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指挥部日常工作名义上由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有的转职能不转人员、有的根本没转、有的职责交叉不清等等。

很多地方即使转隶,也更多是“物理叠加”,还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少人仍心存疑虑,处于观望状态。我曾听好几个基层同志说过“防汛抗旱是不是要拿回给水利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根本接不了防汛抗旱”类似的话。

这次灾害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贯彻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部署不坚决不到位”的问题。应该说,是给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打了一剂强心针。

很多同志都认为,这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让我们更有勇气和底气,理直气壮履行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强化统一指挥、统一决策、统一调度,加快形成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


其三的问题,是响应联动方面的。灾害调查报告里说,郑州在连发5次红色预警的情况下才启动级响应,实际灾难已经发生,90%以上死亡失踪时间集中在响应启动前。

这充分反映出,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多以出现严重后果为启动条件,往往启动偏晚,实际效果大大减弱,且应对措施不具体,“上下一般粗”甚至“上细下粗”。

在气象预警和响应联动方面,江西算是比较早作出尝试的省份,去年2次启动防汛级应急响应,均是根据强降雨过程预报,提前分析研判、提前动员部署、提前预置力量、提前准备救灾,实现洪涝灾害无一伤亡。

今年,我们坚持关口前移、力量前置。一方面,与气象部门探索建立了“6小时风险预警、3小时风险通报、1小时风险叫应”联动机制。另一方面,果断根据预警,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并督促受影响地区及时落实响应行动。

前不久,省政府印发新修订的《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又明确将气象预警作为应急响应条件,且新增“预警响应”,并在一级响应行动中具体要求,“决定相关区域采取停工、停产、停学等紧急措施”。

在实战过程中,全省各地均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景德镇、乐平、龙南等地还一度启动级响应,没有出现以往“省级启动、个别受影响地区还未启动”的现象。


如今又到“7·20”,不得不重提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的事情。我想天有不测风云,灾害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来临,这并不可怕、也没有办法逃避。

关键是,我们要始终保持警醒意识和清醒认识,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要从灾害教训里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措施、系统提升。

恰逢“7·20”,午间休息、胡思随想。

写于2022年7月20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