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枚庸文字感慨生命 |
分类: 日记随笔 |
大概几年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害怕死亡,也害怕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那些日子,觉得身体有些异常,于是在一个人的夜里,想得特别多,害怕生命短暂,就此结束。越是胡思乱想得多,就越来越恐惧,仿佛自己真的不久后就要告别人生。
闲得无聊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就这么死去,是否会留下遗憾?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生命还剩下最后一个月,我将如何度过?好在一切都是假设,担心的都是多余的,生活就继续着苟且和浑噩,如常的喝酒、抽烟、熬夜,想着二十几不到三十的年纪,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以让你挥霍。
人们总是拥有时不知珍惜,叹息失去的可贵。好比去年那一场意外,右脚三踝骨折,躺在病床四个月,失去行走的自由。那时候窝在病房,躺在家中,坐在窗前,看着室外的人们轻松自如地欢腾跳跃,在院子里悠闲的漫步,在马路上自在的闲逛,在运动场热闹的折腾,心底的羡慕是无以言表的。然后那段时间想得特别多,很多思考变成了文字,只能靠思绪在这个世界畅游着,也给自己定下很多计划,等脚伤好了要怎样怎样云云。
可当真恢复了行路的功能,扔下了双拐之后,也未见得多少计划真正得以实施。就像我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回来上班的我,坚持了一小段日子的清心寡欲,戒了烟、戒了酒、戒了熬夜,没多久又回归了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如今又遇到拆钢板,休息半月有余,闷在家中的日子又开始萌生一些想法,假设自由的天空该如何行走。前些时间朋友来看我,一起聊天,还口口声声叫他们,健康的时候要珍惜健康的日子,不要等到身体出了问题再后悔。其实回头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而人,又何止是在生命和健康面前,如此的不知珍惜?
昨晚,我失眠了,这一次,不是因为自己失去自由而感慨,也不是因为面对生命的胡思乱想而恐惧。原因是,因为一位关系不错的同仁、一个年轻的兄弟离世而怅然。
下午的时候,有点事要找这个朋友咨询,给他发去一条短信,一直没收到回复。晚上十点半后,突然收到短信,打开手机那一刻,我愣在那里半分钟没回过神来。信息是他爱人回的,内容很简短,告诉我回信的是他爱人,关键的内容是,他已去世。
“已去世”,三个字如针一样扎在我的心里。犹记得三四年前,我带父母一起爬武功山,他全程陪同;多少次他来南昌,我们在他宾馆楼下的夜宵摊喝酒聊天到深夜;他来南昌办事,不管与我负责的工作有没有关系,他都到我办公室坐一坐、喝杯茶;今年过年时他发给我的拜年短信,还仍存在我的手机里。一幕幕如电影般在我眼前掠过,仿佛就在昨日,我不敢相信,就这样,人就没了。
很长的时间,我一直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我跟新曼说,我不相信这是真的。甚至他那熟悉的眼眸,那清晰的脸庞,一直闪现在我眼前,就好像他站在我眼前一样。我忍不住给好几个可能与他熟悉的人发去微信,询问他的情况,我宁愿相信,有个人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假的,哪怕是他爱人一气之下发出的怨言。可惜,事实并不那么让人如意,结果一个个证实,这个噩耗并不虚假。
我禁不住发了朋友圈,表达对他的不舍,是惜别,是惋惜,也是感慨。回复里,很多叹惋,很多感触,很多劝慰,但作家安以陌轻轻回复了一句,人其实随时会死去,只是大家习惯性忽略了这个事实,都觉得自己时间还多。是啊,我们忘了一个事实,随时会死去,可我们都还以为,日子还很长,就像我们刚出生时一样。
在每一个如常的日子里,我们都在做着“明日复明日”的事,我们忽略了“明日何其多”的现实。傍晚给母亲打电话,她告诉我为什么会在回去的那天突然抽泣,她说她发现身体也有些状况,因此想到很多,感慨很多,于是有那么多不舍,那么的忍不住伤感。
忽然我明白一种情感,每一个父母对远在千里外的儿子牵挂的日子,他们有着怎样的担忧和关慰,就像每一个我报喜不报忧的日子,对他们的依赖一样。真正的关心和慰藉也许并无法用言语表达,仍记得大学时的某一天,父亲与我在家对饮,突然深情地说,我突然发现,你长大了,而我老了。是啊,我们总觉得父母仍很年轻,却总在某一个时刻才发现,他们都老了,时间都渐渐远去了,留给我们彼此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的结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那么漫长和遥远。
我们随时可能死去,于是我们得用更多的时间,去想想生命和活着的意义,它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名和利。
我们随时可能死去,于是我们得用更多的时间,去陪陪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亲人、爱人和朋友,它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依附者和奉承者。
我们随时可能死去,于是我们得用更多的时间,去做做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它并不是我们所挥霍的玩乐和奢靡。
我们随时可能死去,于是,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我该去继续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但我想,至少不该是生活现在的模样。
我们的生活充满太多的意外,足以让你感到惊喜,这种惊喜,来自不同的境遇,也许是挫折,是荆棘,是平步,是坦途,也许寄人篱下,也许树倒猢狲,也许风生水起,也许傲视群雄。
可是,若你真的懂得有一天,你会随时死去,又会在乎什么?还会在跌倒时一蹶不振,或是得意时目无一切么?既然随时可能死去,或许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人们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若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度过,我们不会荒废每一个即将消逝的日子。
每一天告诉自己,我们随时可能死去。
那么,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人和事。
我想,我们都有了自己该有的答案。
【作者】枚庸,80年代生,文字理想主义者,人民打工者,出版文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