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才是对的

(2015-06-15 01:08:23)
标签:

杂谈

体制

精神世界

枚庸

情感

分类: 日记随笔

什么才是对的


       “你怎么会愿意每天做你的工作?精神世界那么丰富。”

       那天,单位同事某处长微信给我发来这样一句话。当然,这句话之前,有一大段话是关于周冲,和她那篇《我为什么离开体制》的。

       听到这句话,有那么一瞬,我是愣住的,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也在心里问自己,我愿意吗?我的精神世界真的丰富吗?

       答案很明确,我不愿意这么一成不变下去,我希望精神世界丰富。可我没有同事给周冲的评价——思想深邃、笔锋犀利,不干现在这份工作,我不知道我还能靠什么养活自己。

       所以我只能用模棱两可的问句回复同事,“这两者真的冲突吗?”

       同样,这个回复也是问我自己,一度我认为这两者并不冲突。我想我可以接纳一切很多人看来的黑暗、晦涩、肮脏和邪恶,却依旧保持内心最初的坚守,体制有弊病,也未必有那么不堪。

       工作是用来养家糊口,用来生存的。这似乎并不影响精神追求,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还是追求精神世界的经济基础、支撑和保证。精神离开了物质,怎么讲,都有点空中阁楼的味道。

       这么看来,确实是不冲突的。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体制内的我们,在读了周冲这篇文章之后,都心头一颤。

       这里面,有羡慕,羡慕她的勇气和华丽转身;有感慨,感慨自己十几年的碌碌无为;有叹息,叹息少了一位才女教师。更多的是在想,我们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坚守那么难,是否也该选择离开?

       其实关于对错的问题,我从一开始参加工作时就在想。当我在每个夜里加班写材料的时候,当我在节假日出差奔波一个个县与县之间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问自己,这是否是我真正想要的理想和生活。

       周冲的离开,已经不是第一次让我产生触动。记得去年年底的某一天,无意间看到另一位朋友黄芳(安以陌)辞职的报道时,就已经触动一回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内心的深深一纠。

       显然我是理性的,只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就打消了自己的念头。第一,你是否想离开;第二,是不是时候离开;第三,离开干什么。除了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其他都是未知数。

       就在我思考该不该离开的时候,我身边很多朋友也在思考他们的问题,他们找我聊天,我帮他们解答,却忽然让自己豁然开朗。或许之前面对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体制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生的问题。

       一个大学校友,正经营着自己熟悉领域的企业,做得不算大,却也可以说顺风顺水。某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现在这个领域不太好做了,想转行到一个利润更高的领域里去。

       我说,你刚在这个领域稳定不久,遇上不好做的时候,更要打好基础,守好阵地。万一盲目跳入那个并不熟悉的领域,到时没攻下,这边又失守,岂不是要鸡飞蛋打?

       前几天,在同系统科研院所的大学室友也给我打电话,说单位面临事业改革,不知何去何从,说该想办法做点生意去,有点像给自己留条后路的意思。

       我劝他说,单位怎么改,一切都充满变数。至于做生意的事,在不耽误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顺带,拿得下的生意,做点也无妨,但并非谁都合适做生意,小心为妙。

       其实在很多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对的。

       当初我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可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突然遇到当年高考落榜的同学,他早已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富人,你仍是穷光蛋,你会不会想,考大学是不是对的?

       大学里很多人都在刻苦钻研考研究生,可看到同学毕业便有了份好工作,会不会想,考研是不是对的?参加工作的,看到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找到更好的平台,会不会想,毕业就工作是不是对的?

       就像此刻,我们看到周冲离开体制后的潇洒、自由,就开始否定了自己,我们的煎熬,我们的忍受,是不是对的?

       可是别忘了,周冲离开体制前那么多年里,也写出了那么多好的作品,《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里都是那个时期的文字;黄芳(安以陌)辞去电台记者工作前,照样出版那么多部畅销书。而当年很多停薪留职下海的人们,却灰溜溜地回到了体制。

       体制的工作,并没有影响别人成就自己。在我的认知里,我甚至觉得,正是那段周冲笔下艰难的日子,成就了现在的周冲,若是没有那些经历,时间、阅读、写作、素材,似乎都无法串联起来,而却是这些条件,让她思想变得深邃,笔锋变得犀利。

       很多时候,我们渴望的,或许并不是周冲离开体制的潇洒和自由,而是一种突破体制的成功,一种破茧成蝶的蜕变。

       我想起乐嘉在《超级演说家》的演讲,他说,成功只需一件事,那就是热爱。他很庆幸现在做的是发自内心热爱的事,可是为了找到它,他换了十五份工作,花了十二年时间。而又有人说,成功,关键的是,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件事,并努力把它做好。

       在这一路上,或许我们要做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却一事无成,经历了这些,你或许仍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但那些经历却让你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就像恋爱,年轻时总追求长相、身材,谈过几场,甚至十几场后,或许都是痛不欲生、倍感纠结、心碎成灰。可当遇上对的那一个,一切变得并不重要,自然情定终生。

       正是经历的每一次煎熬教会你,在对的那一个来临的时候,你能抓得住。至于什么时候才最合适,什么才是对的?

       想起辉姑娘一本书的名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想,一切都会安排好。


【作者】枚庸,80年代生,文字匠、人民打工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