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斋志异(13)
(旧文重新编发,请立即公开发布)

只有两种人配称为“先生”
江湖侠客吴仲湛 作
此中人语:江湖侠客曾下乡当知青许多年,后来由于有“一技之长”,调到公社的中学教英语。当时,社会上有句盛行语“咱是中国的人,为什么要学外文?”而民间私底下也有句流传话:“有了外国才,不怕用不来。”
插队所在地饶平有一条“全国唯一的河流”,即所谓唯一在本县发源,在本县入海的黄冈河。因为饶平与福建交界,加上黄冈河把它与相对文雅的澄海隔开,闽南风俗的影响极大。这里的村落名字和福建的一样,常带有“楼”字、“寮”字,或“铺”字,如土楼、花楼、凤山楼,鸟仔寮,铜山寮,高厝铺等等。有一首80年代耳熟能详的著名台湾歌曲“绿岛小夜曲”,绿岛就是国民党在台湾实施戒严时期,囚禁反对派人士的监狱岛,名叫“火烧寮”。
言归正传,时值教育学大寨、批林批孔、反复辟回潮,教师们必须经常到乡村进行学生家访。公社方圆近百里,家访要跋山涉水,走田径,过村落。为了在崎岖山道上耐颠簸,涉过小溪时比较平稳,江湖侠客骑的是加重的农用单车,一走就是一整天。有一回,车子在黄冈河堤上扭来扭去,把握不住车头,单车直冲下河去。好在黄冈河水一向不深,只是成了落汤鸡,车子也坏了。只好像个“地道战”里的汉奸队长,扛着单车在河滩上慢慢走,把身上衣服晒干,免得到了村里,让农民家长们看见,心想:先生斯文扫地啊!
一般情况下一个星期天要跑一“片”四五个村寨,白天是无法回到学校的,午晚饭则由村干部安排“派饭”,或在学生家中吃。农民们招待特别热情周到,请喝酒,喝的是“番薯酒”,这是提取淀粉后剩下的渣滓,用来喂猪和酿酒。或者“蔗渣酒”,这是土寮榨糖后剩下的渣滓,用来烧火和酿酒。也请抽烟,农民抽的是“电车”,价格九分钱,“大钟”一角六分,请老师(先生)抽“丰收”。丰收烟要配给,凭票购买,每包二角八分,而当时鸡蛋每个可在购销社换五分钱。最富裕的农民抽丰收,最富裕的老师抽“飞鹰”,三角三分。如果在路上碰到公社书-记,或管分配香烟的公社武装部长,他会请你抽“大前门”,价格四角五分。正所谓“先生小酒人”,江湖侠客的喝酒抽烟,就是在那时学会的。
由于此地与福建的诏安等县接壤,侠客常常跟着农民哥们到他们的福建亲戚家作客。诏安、云霄、漳浦三县的名字被农民串起来,谐音读作“扰安”“捂烧”“相甫”。意思是:赶夫君,睡热了,干一仗。
虽说是穷乡僻壤,民风却亦一如山野熏风,“回旋于郊原与林莽,跌宕于千里山岚,摇远山以翠碧,动幽草以绿烟”,淳朴浓郁如茗茶铁观音。农民一听我是知青,还会懂洋文,说番话,十分尊敬。这个判断太简单了,只要看看他如何请你喝功夫茶便知。
有位诏安人对我说:我们闽南人只称两种人为“先生”,就是教师和医生。闽南潮汕民间,人病了,说“去看先生”,即“去上医院”;小孩病了,父母说“去请先生”,即“请医生来出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