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论文)佛经汉译:中国古代翻译史的发端(3)研究与探索

(2024-11-19 09:46:45)
标签:

学术论文

研究探索

中国古代翻译史

佛经汉译

吴仲湛

分类: 研究探索/希腊神画/朦胧诗

学术论文(研究与探索)

(旧文重新编发,请立即公开发布)


佛经汉译:中国古代翻译史的发端(3)

论文作者:吴仲湛(中国译协会员)

 

6.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

梵文属印欧语系,在印度视为雅语,是高贵的语言,文法组织相当繁复,而且字形字音类似的极多,一有差误,便毫厘千里。加上音译转换为意译过程中,难免过文或过质。 

道安在建元十八年,率先提出“五失本,三不易”(见《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抄序》),这是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

6.1五失本原文是: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旁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实际上“五失本”提出是翻译的标准问题,可分作三项:

6.11 文法上的问题:梵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有三性、三教、八格。动词有六个时态、语气,词尾变化繁杂。在句法上每一个词的位置也与汉文不同,如果按梵文本“直译”,而不增缀文字,则读起来不但不顺,甚至不通、不懂。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隋朝笈多译本与唐代玄奘译本就有很大不同。笈多译本几乎无法理解,因为他只做了佛典翻译的第一步即“笔受”工作,没有进行“缀文”、“润文”的工作,只能说是“对翻”,连直译也谈不上。 

612  文与质的问题:即直译与意译的问题。梵文佛经多是谈理记事的作品,文辞比较质朴,再加上印度语文的习惯,一件事要一问再问三问,反复阐明,不厌其烦,语句重复。因此,如果完全直译为汉文,就不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何况是在骈骊风行的东晋。所以要意译,才能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如鸠摩罗什译《法华经》中的《授记品》时,参考西晋竺法护所译的《正法华经》,其中有“天见人,人见天”两句话。罗什说:“这两句话和梵文原本意义相合,就是词句太质朴了些。”参加译场的僧睿建议说:“可不可译作‘天人交接,两得相见’?” 罗什颔首赞同。可见当时译经对修辞是极为重视的。 

613  译文的繁简与删减的问题:这揽括了“五失本”中的后三条标准。

第三失本指的是经中赞叹歌咏的偈颂有许多重复的句子,“叮咛反复,不惜嫌其烦”。在印度人看来,更能增加其韵文的华美,意味深长。但译为汉文,一句话在一段经文中出现几次,读者就会觉得多余。鸠摩罗什曾说:“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吐也。”(《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 

第四失本是梵文时常有解释性的辞句夹杂在正文里,与正文的内容类似,看起来反显得混乱,故译者常把这种解释大量删去。 

第五失本是佛经在叙述一事将完,过度到另一事时,往往将此事在重复一遍,所以译者同样也把这段重复的辞句删去。道安说:“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者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反腾每大简焉。” “反腾”即重复的语句。 

62  三不易原文是:

“《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居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进意量裁,彼阿落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三不易”主要是说明梵语雅古,佛经深奥,传译是极难的工作。道安提醒译者在翻译时要以严肃负责的态度,谨慎从事,尽量把原意传达过来,不使它有错误。 

“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标准,不但在当时,就是在后世的译场中,也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用现代的眼光看,只能作为史料来研究。

7结束语

人或目翻译为“葡萄酒对水”,“嚼饭喂人”。若观古人译经,虽失之太质,过于直译,但临文戒惧,一章三复,陶冶精求以存原意的也不乏其人,再加上检校复疏,所以译出的作品,除时代太早的以外,与原文原意都大致不差。此乃今人仍沿用古译佛经之要因。 

中国古代佛经汉译家纷繁灿烂如夏夜星空,笔者将另作文介绍。 

如果说,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与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历史,那么,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次飞跃,源于玄奘等人汉译佛经;近代科学思想的起步,得益于严复翻译达尔文等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物种起源》,《原富》;现代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归功于陈望道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与碰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和翻译家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

最后,笔者愿就何谓“翻译”,提出拙见,求教大家。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 

本文作者认为:

“译”者,首先,一也(统一),倚也(倚靠,不离原文),绎也(演绎,寻绎,理头绪)。然后,疑也(因不信而质疑),易也(变通),异也,(与原文相异)。最后,移也(移情),奕也(讲求神采),怡也(怡然自得)。 

这就是翻译的“三种境界”。  

(全文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