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88)
(旧文重编,请即公开发布)

江湖侠客在广州接受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余霓陈珊范灵浩采访
寻访辛亥革命先驱者踪迹及其后人
(从1911到2011:寻访辛亥革命先驱后裔有感)
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记者:陈姗 余霓。江湖侠客吴仲湛 转发
江湖侠客吴仲湛注:1905年6月20日,一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随即,孙中山向南方各地派出代表,协助建立地方分会,粤港澳的特派员是冯自由李自重。吴子寿就是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为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100年,从1911年至2011年,我们经历了很多。100年,是辛亥革命与我们的距离。2011年,我们安逸地生活,写意地行走,满足地果腹,没有社会的动荡和不安。1911年,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的土地上,革命先驱们奏响了革命的壮歌。
说起1911年那场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我们可以轻易地说出孙中山、黄兴、秋瑾……等等的名字;我们可以大声讲出其显赫的历史意义,可以理性地分析它的成因和描述它的进程。可是,我们却在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定义中缺失了自己的感悟。
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要学习先烈精神,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然而我们只能机械地说出教科书里的内容。我们知道书上写着的武昌起义,它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清朝的灭亡。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武昌起义发生之前那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失败了的起义,那都是用革命党人的鲜血和意志堆砌出来的成功的基石。其中就包括了发生在清光绪33年,即1907年的丁未起义,起义的地点正是潮州黄冈。

丁未年(1907)潮州黄冈起义军
从小到大,我们常常听到长辈和老师谈论我们所“没经历过”的历史。在他们眼中,90后的我们生活得太优越、太平稳,无法体会到峥嵘岁月里的悲怆和残酷。诚然,我们盲目地为了成绩而将历史记住,是“记住”而没有“记忆”。
在寻访汕头当地的辛亥革命先驱后裔的过程中,我们不经意感悟:或许年轻一代需要的不是刻板地“学习”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去了解历史细节并感悟它的意义。多接触,多交流,多思考,我们才能懂更多。
平常人家,小街旧巷里,住着的是革命先驱吴守仁的妻子和后裔;一样的小街旧巷,一样的平常人家,住着的则是先驱吴子寿的孙子吴游先生。这些在当时的革命风云中曾经大有作为的人,后代们却掩藏在市井中与我们一同生活,他们不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不问,他们也不会骄傲地诉说。当我们与他们交流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他们并没有那么的平凡。吴守仁先生,留在史料里的只有他一篇短短400字的《我参加辛亥革命光复潮州的回忆》。然而透过与他夫人和后代的交谈,我们知道了他不仅生于书香世家,更是对共产党抱有极大赞赏的世纪老人。
100年了,一个世纪了,比作人的话似乎穷尽了一生。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回忆,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财富啊。年轻人不能机械的复述这段历史,不能不带感情地讨论它。我们需要好好感悟,好好思考辛亥百年的意义。
(原文载:《汕头日报》2011年4月27日)
附记: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记者专程到广州采访江湖侠客吴仲湛,江湖侠客向来访者介绍了其祖父吴子寿先生,以及父亲吴双玉先生在潮汕近现代历史上的功绩。如:
1)开创了粤东近代新闻事业,创办第一份报纸。与饶宗颐先生共同修撰潮州地方志;2)进行反清、倒袁、拒汪的革命活动,是创建民国的革命家和爱国者;3)平民教育家,潮汕文化的寻根人和弘扬者;4)佛教和慈善事业的热心开拓者;5)钟鸣鼎食、文章礼仪之家,家教身传,后代为国为民尽忠。吴子寿吴双玉父子两代堪称实践“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孟之道的大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