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难忘的饶平师范英语训练班
作者:思永(陈琪斯) (江湖侠客吴仲湛 荐)
(注:原文载《汕头特区晚报.城市记忆》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第7版。文中小吴即吴仲湛)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参加饶师英语培训已过去了四十年。在特殊年代里,能有机会参加培训,实属难得,学习时间虽短,效率却很高,当年英语训练班学习和生活的情节仍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饶平的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及至1973年,师资缺乏的问题已经凸现,英语师资更为短缺,在农村中学,真正能胜任英语教学的老师寥寥无几。在这种背景下,县科教办委托饶平师范举办首期英语训练班,培训对象选自全县各公社的民办教师。
虽然仍处于“WG”时期,学员参加学习还是要经过考核的,最终由县科教办决定培训名单。当年我写的简单日记记述了参加考核及培训前的具体情节。1973年5日27日的日记写道:
“人生转折点,运气之光在闪烁,24日下午公社文教王同志到我当民师时所在的学校,送来外文学员培训班简表,要我填写并报考。6日上午先到溪楼送表给王同志,之后到位于浮山的饶平五中考试。上午口试,得79分,下午笔试为93分,为最佳者。”6日7日的日记记载:“上午到浮滨籴米,插队时的知青笠友小毕取来一信,得知取录到师范,10日报到。后遇王同志,通知具体事项。后找公社开的许同志打证明,换米票,准备动身。午后返校,明天整理,9日到生产队,后天到黄冈,新的战斗生活开始了……”
饶平师范位于风景如画的黄冈北郊,一条土路蜿蜒通往石壁庵,校园就在土路半途平坦的田野中,再往里一公里处是饶平二中,饶平又一所知名的学校。饶师环境幽静,围墙边长着高大的绿树,校舍略为简陋,但校园宽阔,在我眼里是学子学习的好去处。
首期训练班仅招收学员二十名,后又增加一名,其中汕头知青占了一半,知青中大部分是老三届高中生。培训结束后,按规定学员须返回各自公社中学任教。
我们学习的时间是3个月,周一至周六上课。开设的学科有政治和英语专业课(语音和语法),下午有劳动课和文体活动,晚上是自修课,有时开会。屈指一数,我们中大多数人离开课堂已整整7年了,历经磨练的知青都是有理想的人,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求宛如久旱的庄稼盼甘霖。现有机会免费参加培训,还管吃管喝,车费给予报销,大家学习ABC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是肖建雄老师,一个憨厚朴素的中年人,平易近人,对工作极端负责。把全副身心投到我们21位学员身上。肖老师废寝忘餐,经常找学员谈心,对每个学员的心理和英语程度了如指掌。我记得入学不久,一次开完班会后,他单独留下了我,要我发挥作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觉得自己口拙脑笨,语音还学不好,怎能帮助他人呢,感到压力很大。在肖老师耐心鼓励下,我放下思想包袱,答应尽力而为,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学。
负责我们专业课教学的是钢琴演奏家殷承宗的亲妹妹殷秀明和张书明两位老师,分别毕业于厦门大学和华南师院英语系,都是正牌的大学生。殷老师侧重教语音,张老师负责教课文和语法。两位老师年轻有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为我们精心编写基础教材。更难得的是他俩是学院派科班出身,语音纯正,能随时纠正我们的发音,这正是我们这些自学者所急需的。我们很庆幸遇到这样的好教师。
我们有杰出的老师,也有很不错的学员。刚一入学,阿林同学发挥其特长,自告奋勇刻写蜡纸,连续奋战,及时送油印室油印,赶在正式上课前装订完毕,每个学员领到一本厚厚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自编教材。
来自联饶的知青小吴头脑灵活,口齿伶俐,是学外语的好料子,他虽比大多数知青少读几年书,但英语程度却不在他人之下,尤其是他巨大的学习潜力。他的口语不错,深得老师赏识。小吴在英语会话时,习惯用睿智的眼光透过黑框眼镜直视对方,俨然一个大教授,我称他为吴博士。大家很喜欢跟他在一起练口语,这是迅速提高会话能力的途径。在培训期间,我经常与小吴,还有同是知青的小辜一起活动,只要碰在一起就练口语,起初我怕说错了引起笑话,小吴告诉我不能学哑巴英语,只有敢于开口才学得会。在小吴的鼓动下,我们在教室里说英语,在校园的角落,在街道巷陌,在绿色的田野……在一切场合无所顾忌地说英语,引来路人惊讶的眼光。
印象最深的是晚自修后我们三个人常常溜出校门,摸黑到镇里的店铺吃夜宵,端了三碗白粥,切了一盘鹅肉,一边补充能量,一边拉家常,说笑中,不知不觉学到大量的英语词汇。一时搞不清楚的,回去请教老师,更多的是自查词典,非弄懂不可。在生活中学习英语,既快活又高效,这是记忆中在饶师最快乐的时光。
来自上饶的小张刚从学校毕业,年纪最小,学习最勤奋,不懂就问,进步最快,她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个子矮胖的老王来自浮山登联,30多岁了,早已结婚生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力,为追求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他积极报名并通过考核,争得了宝贵的名额,离家赴校进修。由于年龄偏大,学外语有困难,但他“笨鸟先飞”,学习刻苦,不耻下问,经常缠住比他年轻的老师请教,虚心向学习好进步快的学员取经,对这个说话幽默,外向乐观,学习精神可嘉的老民师,我不禁肃然起敬。
经过短暂紧凑的训练,学员们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听说,从不敢开口到较流利地叙述一段话,经多次频繁的听写强化训练,学员们能听能记能复述。在此期间,澄海师范两位老教师专程上门听课,学员们个个上台训练用英语讲课。在培训的期间,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关系十分融洽,笑容可掬的肖老师自不待言,年轻老师讲课激情洋溢,深得学员拥戴。老师还是多面手,文体活动十分活跃,殷老师教喜欢唱歌的学员学唱英语歌,篮球场上经常见到张老师生龙活虎的身影,师生们打成一片。在班主任带动下,班集体变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除了互帮互学,还彼此关心,问寒问暖。
劳动课是必不可少的,培训期间我们参加种菜拔花生等劳动,劳动对长年在农村生活的学员是极平常的事。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英语培训时间太短了,据称3个月的学习,实际上只有两个半月,正憋着劲,要放开手脚大学一场,训练班就结束了。(江湖侠客注:当时正是邓XP恢复工作,复辟回潮的时候,农村中学急需英语教师,于是学员们结业,打起背包,哪里来哪里去,回到各自的公社中学任教去了)
小吴回城后先是当泥瓦工,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1977年恢复高考,小吴以优异成绩考上华师英语系。毕业后先是在韶关中学教书,最终当上大学英语教授。其他人都当上英语教师或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者。(江湖侠客注:老同学陈琪斯后来也上了大学,毕业后当老师,直到退休。)
我感谢饶平师范,感谢饶师的教职员工。在那个教师地位低下,教育备受摧残的年代,大环境很不好,但为了农村的教育,为了乡村孩子的未来,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忍辱负重,仍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搞好教育,让我们得到规范的指导,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我们这批学员的英语水平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我更是受益匪浅。我忘不了1973年夏天那场英语培训,正是这次培训,为我日后的深造和英语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十年前饶平师范英语班入学通知书
陈琪斯学员:
校县科教办公室通知,同意你来校参加英语训练班学习,希于本月10日带起一下用物来校报到。(一)《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毛主席五篇哲学论文》、《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及初高中英语课本。(二)每人每月缴粮票28市斤,每月口粮不足28市斤者,许带当地粮管所证明来校补足28市斤。膳费由国家负责。(三)生活用物、被席、蚊帐、浴桶等自备。(四)学员来校学习及结业后回返原单位的车费在学校报销,其它来回车费自己负责。
饶平师范学校革委会,一九七三年六月四日

思永(陈琪斯)与小吴(吴仲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