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叔父烈士吴元成: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157)

标签:
纪念抗日韩江纵队烈士吴元成 |
分类: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家史) |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157)
记九叔父烈士吴元成
作者:江湖侠客吴仲湛
1945年11月18日,一向安宁平静的揭阳县大洋乡,响起了阵阵激烈的枪炮声。韩江纵队一部在转移途中与国民党186师557团狭路相逢,展开一场力量悬殊的生死战。敌强我弱,形势十分危急, 韩纵一支队支队长李亮和副支队长吴元成当机立断,带领数十名战士迎敌而上,殊死战斗。激烈的战斗持续好几个钟头,时至傍晚,掩护了领导机关同志安然脱险后,韩纵战士奉命撒出战场。吴元成主动断后掩护战,沉着冷静、机智顽强地狙击敌人。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击中了吴元成……硝烟渐渐散去,人们找到了至死都还持战斗态势的英雄,是年身为韩纵一支队副支队长兼县委书记的吴元成,年仅24岁。
吴元成就是我的九叔父,时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
吴元成1921年生于潮汕名门望族,原籍广东潮阳县华阳乡。父亲吴子寿是潮汕民主革命先驱,知名学者,岭东报业的开创人,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参加过丁未黄冈起义和反清辛亥革命,晚年致力教育事业,后来在香港逝世。父亲的革命活动给少年时期的元成影响甚大,他立志要读好书,成为有益于民族的人,在校时品学兼优。由于其父亲将祖遗产业变卖资助革命活动,家境清贫艰难。14岁的元成在汕头市立第一中学附小毕业后,无力继续学业,只得到汕头游泳场当杂工,后又到一间私人牙科诊所当学徒,过着艰辛的打工生活。
(吴元成的父亲吴子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烽火燃起进步青年的爱国热情,年轻的吴元成也投身救亡运动中。同年8月13日,“汕头市青年救亡同志会”成立,吴元成成为“青救会”活跃分子。10月间汕头青救会少年工作队成立,队员数十人,队长吴元成,中共党支部书记吴南生。少工队采取读报纸、讲时事、演街头剧、教唱革命歌曲进步戏曲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凝聚学生、工人、农民、市民的爱国热情。随着这支队伍的发展,正式成立“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少年工作队”,当时社会上闻名的“少工队双吴”,就是指吴元成和吴南生同志。
在“少工队”基础上,“双吴”又组织建立了名扬潮汕的汕头青抗会流动剧团、潮汕儿童流亡剧团、独九旅艺术宣传队。上街张贴标语、漫画、传单,并在小公园、火车站、海关等地宣传演讲,演出抗日救亡节目,卓有成效地开展抗日救国的政治大动员。元成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觉悟得到提高,政治上日渐成熟,1937年冬,经吴南生同志作介绍人,元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元成投身革命更加奋发积极。同年底,组织调他到中共汕头市工委当交通员,成为工委负责人李平同志的警卫员,这期间,他为李平等领导同志的安全废寝忘食歇尽全力,在负责领导同志的安全任务的同时,还妥善安排好到交通站联系工作的同志,元成忠实地履行职责,受到同志们的赞扬。
1938年初,吴元成陪李平同志到潮、普、惠巡视捡查工作,他们化装成小学校的师生,骑着自行车,从汕头市出发,踏上征程,道路坎坷,一路风餐露宿,啃的是自带有点发馊的干粮,住的是肮脏的小客店,有时途遇暴雨,浑身淋湿,有时自行车抛锚,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见店。经潮阳的金湾、和平、赤寮,到惠来县城,然后翻越大南山,到达普宁的流沙,过陕沟、涂沟至梅峰中学。元成为保护李平同志的安全,打醒十二分精神,每到一处,了解敌情动态,站岗放哨,无不尽心尽职。
1939年2月,潮汕中心县委在澄海县莲阳北李有德小学召开扩大的秘密会议。总结1938年5月以来发展党组织的经验教训,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和闽西南潮梅特委第五次执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委、县工委的书记、组织部长和一些工委委员、总支书记,共30余人。保密、保卫工作十分繁重、艰巨,组织决定由吴元成负责检查监督保卫工作和协调当地党组织,在近一周的开会期间,他随时掌握北李周围和有德学校内外的动态,日夜检查放哨、巡逻等各项保卫措施的落实到位,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和全体同志的安全。
1939年春,日军迫近汕头,敌机经常骚扰市区,形势十分危急。潮汕中心县委决定把地区机关撒到潮安县彩塘的打铁东里村。元成除了护送中心县委领导同志外,还要负责转移机关的文件书报资料。在打铁东里村时,他负责与各地党组织交通情报站的联络,随时注意村里的人员变动,观察过往行人,应付突然变故。直到“六.二一”日寇占领汕头,整个机关安全转移到朝安县文祠,元成圆满完成了保卫任务,从没有发生过意外问题。
1940年初春,国民党挑起第一次反共摩擦、破坏抗日,斗争形势恶化。吴元成先是奉调潮安三四区区委会担任组织委员,1941年7月后又调到揭阳县一、二、四区(当时揭阳分为一二四区与三五区二个县委)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同年9月委员制改为特派员制,他任副特派员。在此期问,元成工作勤恳恳,他组织新党员学习班,通宵达旦起草讲课提纲,刻印《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著作,及时对新党员进行阶级教育、气节教育、保密教育和理想教育。
1941年底,潮汕遇自然灾害,粮食失收,揭阳官僚勾结奸商趁机抬高米价,每斗米从3元猛涨至10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吴元成化装成商人,多方奔走,连续几天几夜做大户米商的工作,劝他们应为抗战大局着想,体恤民情,不可发国难财。元成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为民排难,当地的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
1942年6月,“南委事件”后,为保存力量,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 潮梅地下党暂时停止组织活动,党员、干部分散隐蔽和转移撤退。鉴于元成的忠诚稳重,政治面目没有暴露,党组织决定把他留下来,长期隐蔽,以待时机。8月间由潮梅特委委员罗天同志布置潮阳华阳乡的吴表(吴表凯,解放后任广东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设法把他掩护下来。同年10月,在罗天同志带领下,元成以“九舍”(九少爷)的身份回到华阳家乡,与乡亲“老朋友”在邻乡桑田下寨开小米店,以掩护职业。他正确执行党组织关于党员实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指示,很快就取得了桑田乡群众的信赖,周边邻乡一些人家有了矛盾纠纷,也来请他前去调解。
初步站稳脚跟后,元成又与人合办了小酿酒坊和干果杂货店。并将自己的两个弟弟吴元容、吴元基(后皆相继入党参军)安排到酒坊当会计,又安排了地下党员林秉先做长工,介绍地下党员李瑞婉、张柚萱和靠近党的进步分子许某等到桑田乡中心学校读书,使下洋一带成为地下党红色堡垒,为革命保存了火种。
1944年秋日寇向潮汕腹地进犯,国民党军队望风溃逃,潮汕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的条件日见成熟。潮梅地下党组织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着手恢复党的组织活动,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特委周礼平同志找到元成,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并向他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和潮梅特派员的决定。吴元成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于1945年3月起在汕头市中山路75号楼下开设集成号拓磨粜米店(兼营木炭),作为潮澄饶党组织的地下情报站。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想方设法做好传送情报和联络工作,秘密散发传单,又积极慎重地联系过去的对革命同情分子,将他们团结到身边,传播爱国救亡思想,激发他们的抗战热忱。
1945年3、4月间,吴元成发现日伪侦缉队跟踪、盯梢情报站,便立即向上级汇报,组织人员迅速转移到澄海农村去,使党避免了损失。日伪警方破获联络站、查抄了米店,吴家两代六、七人(小的才十来岁)被抓到红砖楼伪警察局受审。随后,吴元成的弟弟吴元容、吴元基(即吴仲湛的十叔父和十一叔父)被押送到南海路日军宪兵队队部囚禁,受尽拷打、灌辣椒水等酷刑,但两人始终坚守秘密,抗战胜利后才重获自由。
同年5月6日,吴元成参加了敌后武装小组战斗,以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名义,奇袭彩塘伪警察署及联防队,缴获轻机枪1挺,驳壳枪2支,步枪40余支,以及大批子弹和其他物资,振奋了民心,影响很大。
1945年8月,韩纵第一支队成立,先是由周礼平任支队长兼政治委员,不久,周礼平在居西溜战斗中栖牲,一支队转移到潮安县英塘村,由潮澄饶县委书记吴健民主持召开了紧急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吴建民接任政委,李亮接任支队长,吴元成任副支队长,陈维勤任政治处主任,支队缩编为3个中队共160余人,钟声带领部分干部、战士转移分散到地方工作。
会后,第一支队秘密开赴潮澄饶敌占区,在潮澄平原组织过不少军事行动。每次战斗元成都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冲锋在前。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部队开赴凤凰山区一带活动,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向游击队进攻,处处围堵,部队的给养越来越团难。元成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一边与上级闽粤边游击武装取得联系,一边深入凤凰山区做群众工作,直接向大地主、官僚豪绅征枪、借粮、捐款,逐步解决了部队所需的枪支弹药及粮秣。
1945年11月上旬,队伍开往丰顺县八乡山戏仔潭迸行整训。18日谢育才、方东平等同志接受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的指示,从“东纵”回到揭阳县的大洋(现属揭西),不料遭国民党部突然攻击,吴元成率领部队投入战斗,不幸壮烈栖牲。
解放后地方政府为吴元成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建了纪念碑。
1954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给吴元成烈士的母亲林玉娟《革命军人牺牲家属光荣纪念证》,由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又颁发烈士证书,再次确认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吴元成的烈士身份。
(以上资料见潮汕党史以及吴南生等老同志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