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太奇剪辑,意识流与抽象的象征:小说"失窃"赏析(1)

(2007-01-05 21:10:50)
标签:

蒙太奇

剪辑

意识流

抽象象征

失窃

赏析

分类: 研究探索/希腊神画/朦胧诗

蒙太奇剪辑,意识流与抽象的象征:小说"失窃"赏析(1)  蒙太奇剪辑,意识流与抽象的象征:小说"失窃"赏析(1)

 

蒙太奇剪辑,意识流与抽象的象征(1)

小说《失窃》(K·A·波特)赏析

吴仲湛

 

 凯瑟琳·安妮·波特 (Katherine Anne Porter)(1984-1980) 美国女作家,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文体家之一。生于南方得克萨斯州 (Indian, Creek, Texas)16岁时毕业于修女学校,当过记者、演员、歌手、编辑与教员,后专门从事写作。3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晚年在大学执教。

 

她的短篇小说享有盛誉,最早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紫荆树》(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1930) 中《弃妇》写一老妇人临终时的思想活动,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是运用“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 手法获得成功的一篇代表作品。在短篇小说《失窃)) (Theft) 中,读者也可看到意识流的明显痕迹。

 

    波特的作品描写细腻,风格优美;文字讲究,遣词用句独具匠心;思想上有深度,有时略嫌深奥。批评家认为,她对人物的复杂性洞察入微,善于用精炼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感情心理活动,反映生活中人的孤独、苦闷、失意与得不到理解等问题。她既不采取愤世嫉俗的态度,也不表示廉价的感伤,而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调含蓄地加以表达,能使读者对人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短篇小说《失窃》(或译为《偷窃》)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的纽约市 (New York City)

   

     女主人公象作者一样,是一个自由作家与文艺评论家。她,及其对立面____一个公寓大楼女看门人____均未有名字,这便使读者容易认同,而产生“移情作用”(empathy)。移情作用旧译为“移感”,或“感情移入”,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认为审美活动就是主观的移情,它所涉及的是感觉形象,人们所移的不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而是与现实无关的纯粹观赏的自我感情(见《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在移情过程中,通过紧密的象征作用,把自己的思想情趣“外射”或移注出去,主体与客体由对立面化为交融或同一。

 

    小说充满了对比与冲突:社会各阶层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两个妇女之间、同一妇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其中最深刻的冲突是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普遍的冲突,为所有人理解与共有。

 

小说的结构颇具匠心,最重要的写作技巧或许就是,借鉴电影的“蒙太奇”剪辑和化出化入等手法、哲学的“意识流”、艺术的“象征表现法”。

 

文章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女主人公与朋友们的交往,第二部分写女主人公与女看门人的冲突和她的内心世界。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几乎无一藏物的金线织就的钱包 (a gold purse)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