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玫红古城佩特拉约旦旅游 |
分类: 中东狂欢 |
【图1】
【图2】 2007年7月8日,红玫古城佩特拉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一时蜚声远播,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
【图3】
【图4】 佩特拉古城里荷枪实弹的警备人员,当然在中东地区旅行,这样的场面早已见怪不怪。
【图5】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闻名。这里的岩石呈褐色、红色、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等。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扭曲岩层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
【图6】佩特拉古城几乎全在岩石上凿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定居于此,居住在山体凿刻的石洞里,更难想象今天仍有很多人居住于此,在参观佩特拉古城的途中,会看到很多居住在岩洞里的人在岩洞门口摆起小摊卖起旅游纪念品。
【图7】 佩特拉遗址的岩石带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
【图8】
【图9】佩特拉古城是由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在岩石上敲凿出来的城市,一直是东西商路的重要中心,随着南北商路的开通,货物可以直接从南边的红海出入,佩特拉才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最后渐渐被人遗忘,变成一座死城。
【图10】 在一旁执勤的警察特意指给我看的,说不清是多少年来大自然的伟大杰作。
【图11】爬上佩特拉古城的山顶远眺外面的城市,两千多年这里是中东文明的中心,两千多年以后,风土尘沙,这里只是大自然遗留下来的历史记忆。
【图12】在山顶见到的像藏区玛尼堆一样的东西,想也是为寄托某种祝福与愿望,其实也很好奇他与今天的藏区的玛尼堆又有怎样的渊源。
【图13】
【图14】
【图15】 感觉应该是祭台,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后他依然保存的很完好。
【图16】
【图17】 远观垒垒石窟构成的楼群,好似天上琼楼仙阁,尤其在朝阳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城市就会变成玫瑰色。
【图18】 洞内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扭曲岩层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清晰可见。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这样的结构又像是楼中楼,估计可能是以前的大户有钱人家,同时也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图23】
【图24】 除了古城中心的卡兹尼神殿,古城内到处可见各种先人凿刻的各种建筑、石像以及图案。
【图25】可惜除了蛇道出口的卡兹尼神殿保存完好外,其他很多遗迹因为两千多年来大自然的侵蚀与人为破坏已经无法再现盛极一时的辉煌,但依旧能从细微之处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辉煌。
【图26】 The Temenos Gate。The gateway complex frature three
entrances:a large central bay and two smaller lateral ones。Its main
east face was embellished with four freestanding projecting
columns,and bore caved paneled decoration featuring bust of
deities
【图27】 继续向古城深处进发,辉煌的古城大的你无法想象。
【图28】
【图29】
【图30】 某个角度远眺古城广场的卡兹尼神殿。
【图31】
【图32】 Monastery,区别于古城中心卡兹尼神殿前的人山人海,这里更可以体会到她静溢以及震撼的美。
【图33】 在他们的文化世界里,前方就是所谓世界的尽头。
【图34】 从“the end of world”望去的Monastery,PETRA古城以及今天人民所居住的现代城市。
【图35】 一个人享受这样的风景与静溢,并且努力想象两千多前的那段历史。
【图36】
【图37】 历史将永远铭记重新发现佩特拉的功臣──贝克哈特,而重新发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图38】 19世纪初,处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由于战乱,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图39】 1812年,一位年轻的瑞士探险家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对任何陌生人都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他们的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调查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圣经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图40】约翰·贝克哈特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名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由于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沿途被误认为伊斯兰教的学者而未引起怀疑。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一切依计划进行: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他不露声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马上断定他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
【图41】远观古城内部的剧场,据说也是完全由人工雕凿而成,最多可容纳6000人。看台成扇形,沿山而上排成阶梯,而剧场的中央是有石柱支撑。
【图42】
【图43】
【图44】
【图45】 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图46】
【图47】
【图48】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图49】
【图50】有学着说佩特拉的文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而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图51】 遗迹留给今天的是历史,也留给了今天的人以思考与追忆,沉浸于那段历史,久久不愿走出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