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变化

(2009-03-11 19:15:28)
标签:

杂谈

通过阅读课本P21的阅读探究可以得到下列的比较

    

Si

P

S

Cl

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

高温

 

磷蒸气

 

加热

 

光照或点燃爆炸化合

气态氢化物

化学式

SiH4

PH3

H2S

HCl

稳定性

很不稳定

不稳定

不很稳定

稳定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化学式

H4SiO4

H3PO4

H2SO4

HClO4

 

极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最强酸

    

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逐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经过刚才的实验和材料的阅读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同一周期元素其从左到右的失电子能力渐弱,得电子能力渐强。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思考:

      为什么同周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渐弱而得电子能力渐强呢?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把两个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如下:

   

单质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

 

单质与盐酸反应

 

剧烈反应

剧烈反应,但较镁慢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化学式

NaOH

Mg(OH) 2

Al(OH)3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性减速弱

那么同周期的非金属硅、磷、硫、氯。的失电子能力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第三周期的元素及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http://www.fjlcyz.com/interactive/UploadFiles/2009-2/26826660079.png

从中大家可以看到核外电子排布变化趋势,也可以得到其半径的变化趋势。结构决定性质,所以他们的性质必定呈现出趋势变化。那么他们有怎样的性质呢?要了解这点,必须要有以下的知识储备。

   一、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化学中把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称为元素的金属性,把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称为元素的非金属性。

      某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 则此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且其相应的物质的还原性越强。比如:钠原子,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钠元素的金属性很强,而钠单质的还原性很强。

   关系如下:失电子能力——元素金属性——物质还原性

       某原子的得电子能力越强,则此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且相应的物质的氧化性越强。比如:氯原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所以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且氯气单质的氧化性也很强。

        关系如下:得电子能力——元素非金属性——物质氧化性

二、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置换越容易,则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而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原子失电子能力也越强。

(二)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反应越容易,或生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得电子能力也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疑问: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依据还有没有呢?在百度搜索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