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影照心
清影照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06
  • 关注人气:4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江村经济》的几点认识与启发

(2007-10-18 21:55:47)
标签:

读书

大一下的读书报告之一,因为忙着编辑系刊,又重新拿了出来,正在进行修改中,把第一版稿子贴上来,篇幅较长,引用偏多,有些絮絮叨叨之嫌,错别字不少。
 

“阖卷寻旧梦,江村蚕事忙”,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36年就曾对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并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把调查经过和内容撰写成博士论文,即英文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此后的中译本为《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被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全书共十六章,除第一章“前言”和第二章“调查区域”以外,第三至第十六章都是对开弦弓村人们生产生活基本方面的详细描绘,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跃然纸上。纵观全部章节,伴随着费孝通先生朴实的语言和精确的数字,读者本身讲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我们看到了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我们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费孝通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的有关中国的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江村经济》作为一本纯粹的人类学著作,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学子读来并不费力,可谓是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没有过多的主观评价,行文坦诚、质朴,令人叹服;另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便是新鲜和奇异,读者不会望而却步,而是可以带着好奇心读下去,兴致盎然,乐在其中。费孝通的笔下,通俗又易于理解的语言,不失准确和学术化,常常闪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辉。

 

对于我们来说,看《江村经济》更直接的目的是开阔自己的视野。三十年代的江南乡村中国农民的生活我们从未经历,实在是新鲜的难以想象。《江村经济》打开了这扇门,这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中国的过去,农村的生活经过费孝通准确、坦诚、真实的演绎,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眼前,很多精彩之处让人印象深刻。譬如第五章第四节“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中国的辈分制度,第六章第三节“宗教和娱乐团体”实用主义宗教,第十一章第四节“不在地主制”永佃权等等。

 

《江村经济》的主要题材是对湖泽地带的平原乡村生活的一次实地考察,那水道纵横的平原是数千年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不言而喻,在乡村生活、农村经济、农业人口的利益和需要中找到的主要是农业文化基础。全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当时的中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地困难,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智商。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著作,带有着社会学研究的目标性和理论深度,并没有像当时的很多社会调查那样仅仅停留在实证考察,而是做出了进一步理论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书中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最引人关注的大概要属“微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自然,我的理解十分浅薄,不会上升到学理层面,微型社会学真正的科学价值也不能完全领会,只能照搬一些书中现成的语句。也许将来我会再读,会对其科学方面的叙述有更深入的理解。费孝通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写道: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人数较小的社会或一个较大的社区的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微型社会学”有它的有点,它可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深处,甚至进入语言所难于表达的传神之意,但是同时有它的限制。人口既有多少、社区既有大小、社会既有繁简,利奇教授在1992年所写的Social Anthropoloyh一书中就提出了责难: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况中国国情?这样的疑问还有很多:一个包括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复杂的民族或国家,只研究其中的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小社区,能不能了解这个民族整体的社会文化?以微能否明宏,以个别能否例证一般?……甚至于我们初看《江村经济》一书的题目也会觉得只是对中国一个小小农村进行调查和剖析,用“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不是这个帽子戴的也太大了些?可是当我们读完《江村经济》,不难发现,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并且,费孝通在1990年发表的《人的研究在中国》一文中对上述疑问作了答复:首先承认“局部不能概括全部”的定式,即方法上不应“以偏概全”,而提出了“逐渐接近”的手段来达到从局部到全面的了解。后来费孝通在云南内地农村调查的实际中采用“类型”的概念,和在90年代城乡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以此对局部和全面的关系作了进一步修正。“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以江村来说,它虽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但是确有许多中国的农村由于所处条件的相同,在社会结构上和所具文化方式上和江村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江村困然不是中国全部农村的‘典型’,但不失为许多中国农村所共有的‘类型’或‘模式’。……有可能用微型社会学的方法去搜集中国各地农村的类型或模式,而达到接近对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费孝通在实践中发展了“微型社会学”理论,逐步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化的微型社会调查方法论,后来又运用类型比较,层次递进方法论等,走进农村社区,毕竟整个“中国文化和社会”并不等于这许多农村所加在一起的总数,“基层社区固然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方面,但是出来这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进入从基层社区所发展出来的多层次的社区,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才能把包括基层在内的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各种社区综合起来,才能概括地认识‘中国文化和社会’这个庞大的社会文化实体。”费孝通开始调查研究小城镇,提出“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十字研究课目,调查研究地域从家乡的一个村,扩大到包括七大镇、十几个小镇的吴江县,再扩大到苏南和江苏全省,并多次提到“发展模式”的概念,根据各地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不同条件,提出了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路子,即著名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

 

此外,书中才去文化的功能主义、系统论思想也为人称道。《江村经济》是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在中国运用的一个典范。如“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人使用设备和只是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得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最好的例子是第十二章“蚕丝业”。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如对亲属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章很好地利用了马林诺夫斯基三栏分析法,又将历史立体感考虑进去,进行了动态的文化变迁过程的分析。

 

另一点则是选择经济作为研究江村的一个切入点有其必然原因。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危机强烈表现为民族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危机,社会矛盾也表现在经济上。江村的社会变化是在其传统经济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引入了新技术,新的经济方式而产生的,因此,经济问题值得首先探讨。

 

当然,费孝通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或许我们无法深入理解,一定程度上也并不那么容易掌握,但书中处处闪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有情感的读者都能感知的到的,这一层的感受更打动人心——以费孝通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学者深厚的民族情感。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也曾经为此感慨,“虽然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给西方读者看的,文字中没有特殊的辩护或自宥的流露。相反倒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费孝通的一切观察所共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尤其是在“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一章,最后一段中,没有煽情华丽的文字,只有出于满腔爱国热诚和对民族危机的痛心疾首发自内心的呐喊。中国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人格就此体现,这份化为学术研究动力的民族热情在今天同样值得继承和发扬,其价值绝对不逊色于对其学术思想的探讨,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人文精神才使得我们能与费孝通这样的大师级任务同呼吸,共思考。

 

反观我们日后的策划之路,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了解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一如费孝通在江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实证调查和思考。或许今日,象牙塔中,时间、精力、财力、人力等各方面原因不允许我们像费孝通那样,也去深入民间,做出如此科学的调查研究,但是很多成功的电视栏目、电视剧、电影告诉我们,在策划中,“文化”的前亲牵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策划人本身的文化背景对其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对其策划的思路、手段、目的、效果形成限制;二是针对不同受众的策划,必须要基于受众主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特点、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承受等。成功的策划离不开两方面“文化”底蕴的积淀:地域性和时代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性差异使得伦理、风俗、审美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不同就造就了二者电视节目风格迥然不同,这一点在我们的策划中不可小视。时代性就更加决定策划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动态中的。现代社会对信息的占有与处理能力成为先发制人的首要因素,时代发展了,竞争的支撑点也随之变化,策划离不开与时俱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策划本身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选择,并试图以策划人的选择来引导,影响受众选择。好的策划就应该在于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认识和发现,了解观众不断变化的生活和文化需求,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对一个优秀的策划人而言,既要克服本身所受到的时代和成长背景、知识结构等局限,在新旧观念、中外文化的冲突中寻求一个稳固支撑自己信念的交流平台。

 

著名策划人叶茂中曾说,策划正是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研究人的一门学问,只有深入人心,才能引起共鸣。这点细细想来和《江村经济》这本人类学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人——这种思维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能想当然地主观判断他们是怎么想的,会如何做。《江村经济》给我们指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调查分析,只有经过科学的受众调查,认真揣摩观众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求,才能得出客观的判断。所以,一旦我们日后走上策划人的岗位,受众调查的作用就不言而喻。我们应当充分借鉴费孝通先生,借鉴《江村经济》,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凭着踏实认真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受众调查与分析,了解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创新中逐步完善和成熟,尽自己所能打造出趋于完美的影视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想玩失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