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天,三个片子

(2007-10-17 22:40:14)
标签:

校园生活

昨天中午收到蝴蝶结师姐的短信,说是晚上去唱歌庆祝短片入围,奈何我晚上有课,不过就算我去了,冲着我这五音不全也只是去听歌的,呵呵。今天听威哥说,他们昨晚上很high,达叔还唱韩语歌,最后被他们轰了下去,晕死。
 
两天时间,看了三部片子。
 
1.《孔雀》
昨晚的课我们这组到了十多个人,看的《孔雀》。看片子前我们都说看过了,结果老师说他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一部片子至少看了5遍以上才能算是真的看过,听的我很寒,那基本上我没怎么看过电影了。不过倒也如此,苏牧不也说完全读解20部电影就足以从电影学院毕业了么。只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习似乎更强调的是多看,精看的意义没有完全意识到。
 
《孔雀》,顾长卫导演的处女座,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第一次看是在高中的时候,故事年代离我们远了些,大概的故事框架还记得,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了。
 
《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主线人物是家庭中的姐姐(张静初饰)、哥哥(冯瓅饰)和弟弟(吕玉来饰)。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成长的故事总是容易打动人的。顾长卫说:“生如孔雀,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最深的印象是影片中那种“蓝灰色”的影调,冷冷的感觉,淳朴而不张扬,青涩而不隐晦。
 
2.《好死不如赖活着》
今天下午的短片策划课上看了陈为军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
本片曾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先看的导演访谈,娓娓道来这个片子的创作过程。为拍此片,陈为军四次被抓被软禁并受到严厉的询问警告和上层的政治压力,差点丢失赖以为生的工作岗位。为了完成这部影片,他不得不多次装扮成一个农民,用化肥袋子装著摄像机,步行十里,胆战心惊地潜入村子,在其他病人和村民的掩护下,偷偷地进入要拍摄的家庭,然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敢迈出这个农家小院半步。

陈为军这样讲述拍片的动机:“我想人们很少有机会直面一个艾滋病人,更没有机会直面一个艾滋病家庭,绝对没有机会进入到有这么多艾滋病人的一个家庭,看看他们怎么样地去度过一个春夏秋冬。我想用我的眼睛,用XL1的镜头,让很多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的人,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陈为军这样评价自己的片子:“我觉得这个片子最成功的地方,是马深义这一家,面对这样大的一个灭顶的灾难,他们表现出来的最符合生命本质的一些东西。死对马深义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解脱。但是他没有,他还有孩子,他还要教孩子走路,给孩子吃饭。他们也知道艾滋病会死,周围就有那么多人在死去。他们只有对生命最简单的要求,像雷妹说的,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

我上次写纪录片分析的作业时就写过,我不是太喜欢纪录片,除去长期跟拍的艰辛不说,更大的一个原因是有些地方我会觉得于心不忍,当然那个时候纪录片作者只能这样去做,或是说这样做是最好的选择。陈为军在访谈中也提到,苍蝇嗡嗡飞在雷妹嘴上那段。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那样的无奈甚至说让我们有些恐惧,那种面对死亡的平静,静的让人永远无法忘记。
 
马深义一家住在中国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他的家庭就是爱滋病的受害者。他们一家五口人,有四人感染了艾滋病,只有9岁的大女儿是健康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就是在纪录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的镜头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爱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夏至:马深义的妻子雷妹面对已经发病来日无多的现实,已经完全崩溃。在镜头面前,她时而歇斯底里地哭喊,时而神色飞扬地回忆自己当年结婚时的红火风光。马深义无奈地诉说自己对家庭和孩子的绝望。
大暑:小儿子马占槽因为艾滋病的关系一直在腹泻,已经消瘦了很多。口腔已经溃烂的雷妹已经遇见到自己过不了今年就要死亡,平静地面对镜头安排自己的后事。
立秋:因为弟弟的死亡和妈妈的去世,雷妹的病突然加重,这时的雷妹已经不能起床。每天躺在一个板车上,被马深义推进推出。秋日的下午,已经失去神志的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的口里进进出出,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秋:今年的玉米是个丰收年,小院子里的玉米堆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垂死的雷妹被拖到诊所打吊针,孩子们暂时忘记了家庭的灾难,欢乐的笑声飘荡在玉米堆上。中秋节的夜晚,劳碌了一天的马深义照顾自己的几个孩子。
霜降:在这个清冷的秋夜,草本植物的大限的节气中,雷妹去世了。面对妻子痛苦的死亡过程,马深义恐惧到了极点,他忍不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立冬:雷妹死后的马家,因为家中少了一个痛苦挣扎的标本,重新归于平静。马深义对金钱的看法也因为雷妹的死亡开始有了变化。在上“五七”坟的时候,已经懂事了的马宁宁的哭声萦绕在初冬的田野上。
冬至:在雷妹百日坟的前后,下了一场大雪。这时的马占槽已经会走路了。
春节:马深义给自己的孩子买了过年的新衣,一家人暂时忘了艾滋病带来的痛苦,开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绝对震撼。这样的真实足以让每一个观者深思。
 
3.《八月照相馆》
今晚的中外影视鉴赏,《八月照相馆》。
我原先有这张碟来着,只是很卡,一直没看完全。
 
“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每一个看完电影的人大多都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许秦豪,大学学的哲学,后来才学电影。《八月照相馆》是其处女作,远胜于后来的《春逝》《外出》。
 
在汉城郊外,独自一人的青年余永元(韩石圭饰),经营着一家从父亲接过来的小照相馆。他时常带着微笑,坦然面对生活,照相馆里挂着不同的照片。
女交警金德琳(沈银河饰)由于工作的关系,每天都要到照相馆冲洗照片,由此认识了老实的永元。有时候她会抱怨照相馆门开得太晚,显得那么天真可爱,他们一起撑伞散步,讲些琐事,日久生情,永元与德琳都发觉自己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对方。
但永元却有着难言之隐,不能直诉给德琳。季节更替,八月过去。见不到永元的德琳写信给他,塞在照相馆的门缝中。冬天的雪地里,德琳在闭门的照相馆橱柜中,见到自己的照片……
记得那两个拍遗照的片段,那一刻,甚至恍惚让我觉得死亡是安详唯美的。
 
美丽的相遇,安静的陪伴,猝然的挥别。涓涓地铺陈,细细地白描,含蓄而写意。
很平淡很平凡,无奇的生活琐事却足以打动人,那些细小的片段让人觉得温暖。或许许秦豪原先学哲学的关系,影片认真细腻地表达了对死亡对生活的看法,从容中一点一点走向最后,不动声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