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此后他陆续完成了《愚公移山》《早春》《风的故事》等,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在小城中的伊文思欧洲基金会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伊文思从中国带回来的收藏品,其中包括海报、标语、相册、书籍等,以及一些伊文思在中国的照片,这些都成了对那段珍贵岁月最好的证明。
如今伊文思已经成为小城尼美亨的象征,在伊文思纪念碑上的一段话似乎成了最好的说明。上面写着:尼美亨这座他早年待过的城市,永远与他惺惺相惜,永远是他创造力的一部分,永远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在荷兰一共有三个主要的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电影节1972
年创办于鹿特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电影新人,鼓励新导演和实验性作品,深受国际电影界好评。
鹿特丹电影节亚太地区选片人::鹿特丹电影节创始于1971年,今年应该是第38届了,最开始只是一个很小的活动,放映那些在其他电影节上无法放映的电影,所以现在已经是个很大的活动了,鹿特丹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关注独立制作电影和新电影的电影节之一。
一年一度的鹿特丹电影节虽然在规模上不如柏林、戛纳等大电影节,但是一直坚持着“独立精神”,
每年的电影节上都会向观众推出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独立制作、大胆创新的试验电影以及视觉艺术。如今已经成长为形式多元的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和实验电影最重要的展映和交易平台之一。
电影节有两个重要单元,一个叫做电影市场,另一个是休伯特·博斯基金。在电影市场单元,电影节负责组织导演和制片人见面,促成电影的拍摄;而休伯特·博斯基金则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人,许多中国电影人都曾得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资助。
鹿特丹电影节主席罗杰·沃夫森:我们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中国电影,因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他们在我们的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
我们也关注中国的年轻电影人,中国无时不产生着令人兴奋的发展变化,所以中国电影在鹿特丹电影节上拥有很宽广的舞台。
或许是受鹿特丹电影节的影响,鹿特丹这个城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你既能找到放映好莱坞大片的豪华影院,也能找到别具特色的艺术影院。
鹿特丹艺术影院老放映员杨·冯·赛登:我们放映的电影来自世界各个奇怪的地方,电影也是千奇百怪,都是针对小众的我们乐意这样做,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是想放映不一样的电影。那些你在其它城市和其它电影院,看不到的电影你只能在像我们这样的,小电影院看到
艺术电影这是我们的使命。
这家艺术影院不以票房收入为目的,这一点令人肃然起敬。影院中放映的电影都是那种会让你在看完之后有所感悟的电影,在他们看来电影不只是娱乐,还有对现实的思考,在影院的大厅中他们甚至为观众们提供了讨论场所。
浪漫迷人的荷兰也是许多电影人的钟爱之地,荷兰丰富而又多彩的传统风情也曾点燃了许多创作者的艺术灵感,于是我们在许多电影中都能领略到这个“低地之国”的卓越风姿,像《阿姆斯特丹的水鬼》《十二罗汉》《雏菊》等等。
鹿特丹电影节主席罗杰·沃夫森:我认为最有效的推广理念在于,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荷兰是一个十分具有异域风情的地方,因此如果你想找一个和中国风情不一样的特别的外景拍摄地,就到荷兰来拍摄电影吧!~
1998年成龙的电影《我是谁》就曾来到鹿特丹取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