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世界电影之旅》,我是宁彤。今天的节目我们将带您去认识一位天才编剧,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导演。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在介绍他的时候总是不忘补充一句,他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确实,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他从影评人到天才的编剧的神奇经历又激发了人们对他的好奇….. 在第26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上,我们终于有幸认识了这位电影人保罗·施拉德。
2007年3月31日,在影迷的热切期盼中,第26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整个伊斯坦布尔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开幕式的举办地设在了吕特弗·科尔达会展中心,我们在红地毯上遇到了匆匆赶来的保罗·施拉德,这次他的新作《步行者》还将参加电影节的展映单元。
也许是冥冥中感觉到了自己和电影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1968年,施拉德进入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的电影学院就读,在那里,他接触了布列松、小津安二郎和德莱叶的作品,对后来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施拉德在《洛衫矶自由报》担任影评人,可是不久,他便放弃了这份工作,因为写影评终究无法实现内心的表达。
(采访:保罗·施拉德) 我要写故事,因为我内心的很多东西,需要有个途径来发泄。 也许是上天对施拉德单调的童年做出一种补偿,他的剧本创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施拉德的第一次成功是为西德尼·波拉克编写剧本《高手》。他和精通日语的兄长伦纳德合作,一举创下了32.5万美元的编剧薪酬纪录,《高手》的成功让施拉德从默默无闻的电影杂志撰稿人一下子变身为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编剧。
成名之后,施拉德立刻去拜访了以猎奇而著称的电影导演布赖恩·德·帕尔马,大胆地向他推荐了自己完成了快两年的剧本《出租汽车司机》。
《出租汽车司机》描写了一个从越南战场归来的年轻人孤寂、迷茫的生活状态。那场战争时时刻刻梦魔般的纠缠着他,给他内心世界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为了摆脱孤独,他整夜开车,但所到之处又都充满了污浊和肮脏,在他看来,纽约仿佛一座地狱。他寻找爱情,却屡屡受挫,他想解救妓女艾丽丝脱离苦海,又不被对方理解。他刺杀总统候选人未遂,转而把枪口对准了妓院的皮条客和看门老头儿。这个社会的外部环境比他的内心世界还要疯狂。实际上,编剧保罗·施拉德是将自己身处的时代浓缩进了剧本里。
(采访:保罗·施拉德)当我登上飞机,在1968年的夏天,在洛杉矶降落,你的面前就是,各种反文化运动,性解放 麻醉剂革命,还有民权运动、反战运动。我虽然成为了那个世界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对我来说 恍如隔世,我就那么冷漠的观察着,透过一片薄薄的镜片,而这种透过一片玻璃,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观察世界的观念,那不就是出租车司机么。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经历了种种动荡和不安:肯尼迪总统被刺,继而由入侵越南而触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情绪,社会矛盾随之激化,人们对前途普遍感到沮丧。种族间的冲突此起彼伏,学生造反、工人罢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分崩离析的状态引发了信仰危机,传统的“美国神话”被动摇了,传统文化遭到了挑战, 而《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恰好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剧中的主人公特拉维斯就是那个透过薄薄的玻璃,从一个封闭的空间,冷漠观察世界的人,虽然外面极尽喧哗,可没有一处能够让他感觉舒适自在,他的整个世界萎缩进了小小的车厢里。无法交流、没有爱情、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把他逼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于是,他不得不拿起枪,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采访:保罗·施拉德)他和我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我们性格很相像,除了他来自城市,我来自乡村,他是天主教徒,我信仰基督教,他是意大利裔,而我的故乡是荷兰,以此我们能够相得益彰,这种合作太棒了。
身为新好莱坞派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开创性地把表现主义的手法运用到《出租汽车司机》的拍摄中。在他镜头里,纽约笼罩在一种光怪陆离的氛围里,黑夜中闪烁不定的灯光、弥漫着的雾气、汽车玻璃上的雨水、路边幽灵似的人影,再配上阵阵不和谐的音乐声,使人强烈地感到这座地狱般的城市的冷漠与迷乱,黑暗的影调构筑了纽约繁华却冷漠的气氛,对特拉维斯的眼部的多次特写更突出了城市中人的孤寂与悲凉。
有人说,《出租汽车司机》改写了美国电影发展史。因为它否定了好莱坞极力营造的“美国精神”,把镜头伸向了社会的阴暗面,精准地把握了现代人孤独无助的感觉,强有力地鞭挞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垢弊。《出租汽车司机》也因此获得了嘎那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是编剧保罗·施拉德、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主演罗伯特·德尼罗共同的成功。
继《出租汽车司机》之后,保罗·施拉德的创作拓展到了新的领域。1978年,施拉德首次以导演身份出现,执导了处女作《蓝领》,此后,他开始在编剧和导演这两个领域之间自在地游走。施拉德一边继续与黄金搭档马丁·斯科塞斯合作,创作了《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和《穿梭阴阳界》等优秀的剧本,同时他还执导了不同风格,多种类型的影片,屡获柏林金熊奖、戛纳金棕榈和独立精神奖的提名。
(采访:保罗·施拉德)两个工种的思维方式太不一样了,文字上的思维逻辑,和影像上的思维逻辑差别很大,这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完全不同,当你写作的时候,你可以全权控制,但是你会很孤独,做导演的时候,虽然你身边站满了人,但是你却不能始终主导一切了。
《漫步者》是一个关于背叛和谋杀的故事。主人公卡特·佩奇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男人,他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奢华、舒适的东西都充满渴望和欲求。直到有一天卡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阴谋。
熟悉保罗·施拉德的观众不难发现,《漫步者》其实是施拉德早期执导的电影《美国舞男》的续篇。
影片中的男主角由美国影星伍迪·哈里森扮演,当他提及导演保罗·施拉德依然是一脸的崇敬之情。
(采访:伍迪·哈里森) 当他们一开始打电话给我,他们说保罗很想见见你。保罗是我所崇拜的电影英雄之一,所以能坐在他的面前是很令人兴奋的事。
(采访:保罗·施拉德)电影,它只是一种工具,这件工具很奇妙,有时它一点都不严肃,它可以精彩的纪录动作,善于表达感情,却不是传递思想的好手,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很有意思。
【主持人】行色匆匆的保罗·施拉德只在伊斯坦布尔停留了三天,就又开始忙着筹备下一部影片的拍摄。临别前,我们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在编剧和导演之间,他更偏爱哪一种角色。施拉德借用了弗朗索瓦·特吕佛的一句话委婉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我剪辑的时候,我更想写作,当我写作的时候,我更想执导。当我当了导演又开始怀念剪辑了。好,感谢您收看本期的《世界电影之旅》,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