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沐:序刘丁臣《〈红楼梦〉全璧本导读》
(2009-08-10 14:02:32)
标签:
红楼梦程乙本脂本文化 |
分类: 细读红楼梦小说文本 |
新的观念
序刘丁臣《〈红楼梦〉全璧本导读》
曲 沐
如今,《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和书籍,汗牛充栋;而对《红楼梦》鉴赏阅读进行指导、普及和导读的书却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缺憾。由此,刘丁臣先生经数年的努力,撰写成《〈红楼梦〉全璧本导读》(以下简称“导读”)一书,可谓应时而起,填补了这一空白,功莫大焉。
刘丁臣先生在撰写该书过程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迷神权威,不囿于已有成见,以崭新的观念和视角,融入“导读”一书,使人精神大振,耳目一新。
首先是原典观念。阅读经典名著,要读原典,要读原著,后人篡改的伪本不可读。什么是《红楼梦》原典呢?现在《红楼梦》书肆异常混乱,各种版本都有,一不小心就容易受骗上当。如各种脂评本都出版了。还有什么权威人士搞的“汇校本”,自称是最“真”的本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刘丁臣先生比较了大量的《红楼梦》本子,也比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1982年以脂本庚辰本为底本校注出版的本子,这个本子虽然配有程甲本后四十回,但它是一个杂拼起来的本子,前八十回文字谬误错讹,不堪卒读,与120回程本相比较,优劣自明。所以,刘丁臣先生对这些本子,脂本也好,艺院本也好,皆弃而不取,依然坚持使用程乙本作为“导读”对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近些年不少学者研究表明:“脂本乃后出之伪本,程本方为《红楼梦》真本”。程本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摆印本以及翌年之修订本,简称程甲本、程乙本,这两个本子的历史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这才是《红楼梦》原典。这样,“导读”对历史负责,对《红楼梦》负责,也对读者负责,其基础是扎实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其次是整体观念。120回程本《红楼梦》是不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多年来皆以“腰斩”《红楼梦》为时尚,书肆陈列的《红楼梦》本子,几乎都署着“曹雪芹高鹗著”。这个“曹著高续”说如此根深蒂固,尽管俞平伯老先生临终前痛心地写下“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等话,但时至今日,“腰斩”《红楼梦》者仍不乏有人,甚至是权威。而刘丁臣先生决不盲从,决不趋炎附势,勇于走自己的路,始终坚持120回程乙本是一个严密的艺术整体。他的“导读”就是引导读者将120回《红楼梦》作为整体来阅读,所以称为《〈红楼梦〉全璧本导读》这也是十分可贵的。
再次是小说观念。《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也是人民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者认识到《红楼梦》不是曹雪芹“自传”或者什么人的“家史”,也不是什么“宫闱秘史”或者什么“谜语大全”,决不象霍国玲和刘心武那样,以猜谜的方式将读者引入迷途,决不搞索引和猜谜那一套,而是始终将《红楼梦》作为小说来分析,来鉴赏,来指导人们阅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将读者导入《红楼梦》小说的艺术境界中去,领略感受《红楼梦》小说的艺术美质。
“导读”全书共分十大部分,前两部分是解读前五回总纲,指出“读懂前五回,是通读《红楼梦》的基础”,由此,提出“朦胧光环”之说。如一僧一道携石下凡,神瑛侍者等,“这些朦胧的故事主要出现在开始的前五回。在最后五回中,前五回中神幻故事中的人物再次出现,故事合拢,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光环,将整部作品笼罩起来。”
第三大部分从结构入手,对《红楼梦》作整体分析。作者指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主题、内容和结构以完美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体系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对称,二是环环相扣”,所以作者以新的视角将《红楼梦》结构定义为“对称式环状结构”。由这样的结构认识,作者将120回《红楼梦》全书分为八大段,逐段进行解释,引导读者进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这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
其他几个部分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有对《红楼梦》“伏脉探秘”,有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有对宝黛爱情的透视,让读者感受凄美浪漫的情韵。第六大部分专门分析贾宝玉,让人感悟红楼男子新形象……这些都有许多新的内涵,使人耳目一新。
在一些具体分析论述之中,常常能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对《飞鸟各投林》曲子的解释,指出它“已经将书中的主要人物点明了结局,一百二十回本的结局与这首曲子所描述的情景是一致的。”也指出一般人认为贾府不应复兴,宝玉不应中举,“白茫茫大地”就似乎一人不剩,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
再如76回黛玉湘云妙玉联诗的伏笔和寓意,指出湘云黛玉的诗是由盛而衰,这似乎折射出贾府的盛衰,贾府后半部衰败,体现的也正是“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最后两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正是贾府衰败的凄凉景象。妙玉的续诗由衰而盛,分明是贾府衰败后有了复兴的迹象,这和《红楼梦》结局时所暗示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相吻合。
对《红楼梦》内容的解读,尽管见仁见智,作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导读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新的论见。
比如刘丁臣根据有的文学理论家的理论,得出了《红楼梦》的两大主角是红楼女性和贾宝玉的论断。他说:红楼女性,钟灵毓秀,天然纯真,飘逸着东方文明的神韵;贾宝玉,真情无忌,质朴天真,荡漾着天地自然的神采。贾宝玉和红楼女性,共同演绎了一部生命的传奇。她们展示了诗意的生命,她们孕育了生命的诗意,这诗意是生命的情,这生命是诗意的美。——这简直就是诗的语言。
作者也经常提出“诗意的女性,诗意的生命”。这些,都使该书充溢着许多新的、美的内涵,引人入胜。
总之,这是当今《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好书,我愿意向人们推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