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纪念伟大的现代派诗人穆旦 |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
现代派诗人穆旦
第三章 中国式的普鲁弗洛克(五)
——穆旦对艾略特诗歌词汇、意象与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接受
作者:陈林
《灰星期三》
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天主教,诗创作也走向了另一个阶段。在这首诗中,艾略特沉浸于对上帝的冥想和祈祷,使得作品看上去更象一篇祷告词;宣教多于“显示”,思想,一种想把世界推向某种方向的欲望,掩盖了艺术。不过,在三十年代的其它重要文学作品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当世界危机四伏,大战来临之际,有同样才能的诗人和小说家们都试图挽救世界免于正在来临的悲剧(51)。
艾略特在诗中自言自语:
因为我不再希望重新转身
因为我不再希望
因为我不再希望转身
觊觎这个人的天赋和那个人的能量
我不再努力为得到这些东西努力
(为什么年迈的鹰还要展翅?)
为什么我要悲伤
那寻常王朝消失了的威力”(52)?
这一节诗暗示出诗人已经皈依了上帝,通过洗礼获得精神上的新生,不再为世俗的诱惑所羁绊。前三句和类似结构的诗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强化了诗人的宗教思想和情绪。
穆旦的《我向自己说》(1941)是其所有作品中最早出现对“上帝”呼求祈祷的诗篇。从内容上来看,它首先是诗人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理想在现实中遭到破灭的失望情绪所引起的;但将其与《灰星期三》相比较,可以看到二者语意上的类似。换句话说,前者是由后者的一些具体意象发展出来的:
我不再祈求那不可能的了,上帝,
当可能还在不可能的时候,
生命的变质,爱的缺陷,纯洁的冷却
这些我都承继下来了,我所祈求的
因为越来越显出了你的威力,
从学校一步就跨进你的教堂里,
是在这里过去变成了罪恶,
而我匍匐着,在命定的绵羊的地位(53)。
在《隐现》一诗中,穆旦的祷告贯串了整部作品,在诗句方面也多借鉴了艾略特,如“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和类似结构的诗句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只是从内容上来说,《灰星期三》是对上帝已经来临的欢欣,而《隐现》则是对上帝“隐”而不“现”所感到的焦灼。
穆旦对《灰星期三》的模仿和借鉴,不仅具有文学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意义。用王毅的话来说,就是穆旦在“信仰重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54),这种双向交流蕴涵着更多更深的意味。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详细的讨论。
上文主要以艾略特的五部作品为主线,具体讨论了穆旦对艾略特诗歌词汇和意象(结构是一种更大规模的意象)的接受。总的来说,这种接受反映在穆旦的作品里,情况比较复杂:有的诗作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艾略特影响的痕迹,如上文举例分析的那样;有的则比较隐蔽,需要对两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研读比较,才能找出二者在意象和诗情上的相似之处。有的诗作从整体上模仿和借鉴,有的则是零星的意象和诗句来自艾略特。有的诗作主要受到艾略特某一部作品的影响,有的则呈现出多部作品影响的综合。从创作的时间上来看,穆旦终生都在自觉地接受艾略特的重大影响。